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激发产生的单线态激子和三线态激子比例为1:3,磷光材料可以利用这些三线态激子发光,比传统的荧光材料的效率要高很多,理论上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在电致发光材料中,引入空穴传输基团和电子传输基团,可以增加材料的载流子传输能力。然而“单极性”的主体材料因载流子传输能力不平衡,而表现了较窄的复合区域,这会造成三线态-三线态湮灭的可能性增大,使器件发光效率降低。近年来,双极性主体材料的开发已经成为研究磷光主体材料的主流。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大环双极性蓝色磷光主体材料(F-tPA-dPPO)3。这个大环结构是由三个三苯胺-二苯基氧化膦结构连接在三个芴的C-9构成,关键的成环反应是利用芴C-9的碳正离子是较强的烷基化试剂,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完成。反应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确定。这个刚性的分子具有溶解性好、易于掺杂、减少分子间作用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膜稳定性等特点。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显示,该分子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膜稳定性,其中分解温度为430 ℃,玻璃化温度为247℃,无熔化和晶体化等现象。我们采用旋涂的方法制备了以(F-tPA-dPPO)3为主体材料,FIrpic为发光层的磷光器件,探索了两种器件结构,ITO/PEDOT:PSS(25 nm)/FIrpic(15%):PO/TPBI或TmPyPB(35 nm)/Ca(10 nm)/Ago结果显示,以TPBI为空穴阻挡层的器件效率较高,最大电流效率19.37 cd A-1,最大功率效率8.58 lm W-1。同时器件的启动电压较低,为6.0 V,最大亮度达到11500 cd m-2。由于(F-tPA-dPPO)3的器件出现了效率滚降现象,为了使器件内载流子传输更加平衡,我们将三苯胺中的一个苯环替换成吡啶,设计了另一新型主体材料(F-dPA-Py-dPPO)3,然而合成的最后一步只得到线形产物,无环状产物生成。我们又将三苯胺替换成咔唑,降低其空穴传输能力,设计了(F-Cz-dPPO)3,经合成得到了该环状分子,经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确定了结构。后续的工作需要研究其光谱性质、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三线态能以及器件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