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经济结构是由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人类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上,构成农业经济结构的要素是不同的,要素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成方式也很不相同,它们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性质、水平和效益。研究农业经济结构的变迁与效率,对正确认识不同时期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绩效。清末、民国的农业改进和1950年前后的土地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不完全的私人土地所有制、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小而全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徘徊不前的农业技术等自然经济特征,由于人多地少,农业技术缺乏创新,小农户经济有效率但贫穷,农业经济结构无法实现自身的优化。新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以生产队为主的生产组织形式、“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业结构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等农业经济结构的计划经济特征,集体所有的产权、平均主义的分配、不适应农业特点的集体劳动都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农民生活长期没有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分户承包的农地所有制、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以及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等农业经济结构的市场化特征,虽然家庭经营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特点,但过于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限制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力面对国际化市场的挑战,依旧存在的集体土地所有制造成了所有权主体不清、地权不稳,刺激了农地生产者的短期行为,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投入和效益,农业经济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我国未来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农业特点和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不断的农业经济制度创新中,逐步构建起产权明晰的农地所有制结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组织结构、多层次的农业合作组织结构、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率,应对国际化市场的挑战,谋取农业的产业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