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sFasL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55769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细胞凋亡(apoptosis,APO)是关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生物学现象,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如肿瘤、神经病变、免疫紊乱、微生物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均证实与APO有关。Fas系统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类与APO有关的因子。Fas细胞外部分可与抗Fas单克隆抗体或Fas配体(FasL)特异性结合,经信号转导,导致细胞凋亡。Fas除膜形式外,还存在不含跨膜区的可溶性分子(sFas),其作用是对抗Fas抗体或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可溶性FasL(sFasL)是膜FasL经金属蛋白酶转化而来,亦可为细胞脱落或分泌至细胞外形成,它与表达Fas的细胞结合后,向细胞内传递死亡信号,诱导靶细胞凋亡。在对重型肝炎治疗过程中进行sFas和sFasL含量的动态观察发现,病情严重时sFas和sFasL含量均升高,sFas/sFasL的比值下降,当病情缓解后sFas和sFasL含量均下降,Fas/sFasL的比值反而升高,因此认为sFas和sFasL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但关于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和sFasL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对重型肝炎血清sFas和sFasL影响的分析,探讨sFas和sFasL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及人工肝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血浆置换联合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的支持系统治疗(人工肝组)的32例重型肝炎患者与27例未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非人工肝组)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疾病的转归、治疗前后sFas、sFasL和肝功能的变化;以10例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结果:①转归:人工肝组治疗好转率为71.88%,非人工肝组治疗好转率为37.04%,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肝功能:人工肝组在治疗后TBL、ALT、PTA和ALB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好转,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人工肝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人工肝组血清sFas和sFasL浓度在治疗后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人工肝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人工肝有效组与人工肝无效组治疗后sFas浓度显著降低,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肝有效组治疗后sFasL浓度显著降低,人工肝无效组sFasL浓度降低不明显,二组治疗后sFasL浓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⑤人工肝无效组治疗后sFas浓度显著降低,非人工肝无效组治疗后sFas浓度降低不明显,二组治疗后sFas浓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二组治疗后sFasL浓度都有所降低,但二组治疗后sFasL浓度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⑥(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sFas明显低于慢性重型肝炎,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FasL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及预后。②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清除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Fas、sFasL,特别是对sFasL的清除,对阻断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能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miR-185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自噬、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miR-185 mimic、inhibitor、mimic+inhibitor胶质瘤
目的 探讨microRNA-26a-5p(miR-26a-5p)靶向高迁移率族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A2,HMGA2)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生长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6a-5p和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