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国家对编户齐民的控制,既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理财需要。而人户逃移,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大量人户逃移于社会秩序稳定、财政经济都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历朝政府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政治、经济政策加以控制。
宋朝政府对人户逃移的控制政策,在唐后期五代的政策基础上,有所变革和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唐宋社会变迁的角度,将唐五代入宋的逃移政策沿革以及宋代本身的政策及其实施状况的变化作为重点考察对象。
全文由绪论、三章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绪论》论述选题意义、学术史与基本思路等问题,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拟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宋朝人户逃移之主要缘由》。从自然与财政、经济背景三个方面探讨,指出战乱、灾荒频繁、赋役苛重,是宋代的突出特点,也是引发宋朝大量人户逃移的三大主要缘由。同时,宋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为民众逃亡提供比前代更大的可能和活动空间。
第二章《宋朝人户逃移政策述论》。从唐后期五代政府逃户政策的演变,宋朝的“申逃”制度、招诱逃移人户归业政策、逃田请佃政策与逃田拘籍系官政策等五个方面,论述唐宋人户逃移政策的演变以及宋朝逃移政策的主要内容。认为相较于唐后期五代逃户政策而言,宋朝招诱人户逃移归业政策规定更加详细,也更加灵活,更为合理;逃田政策的调整,更加注重逃田承佃者的权益,更加强调地方政府介入逃田经营管理的程度,其中的财政考虑尤其突出。
第三章《宋朝地方政府与人户逃移政策的贯彻执行》。宋朝中央对人户逃移的政策控制,最终都要依靠地方政府来贯彻执行。宋朝对地方官的考课制度有一部分内容对于地方政府积极贯彻执行人户逃移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事实上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又产生诸多严重弊端,并且积重难返。究其主要缘由,在于因财政问题的加剧,宋朝对地方官员考课的主要标准发生了变化,财赋收入和上供状况成为考课的首要依据;宋朝实行以满足中央财政需要为首要的财赋调配原则,地方财政日益陷入困境,地方官员履职以增赋为先;再加上宋朝行政运行中的“吏强官弱”局势,凡此都大大降低了宋朝政府控制人户逃移政策的实施效果。
《结语》归纳和总结全文主要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