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西方学术界对于“社会空间”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新闻传播学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近年来,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关于“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也渐成气候。除了受西方学术研究的影响,这一研究也有效契合了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城市建设普遍化的“破旧立新”浪潮中,一大批代表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古老街道、建筑等“空间”正在或行将消失,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成为城市居民寻找集体记忆和文化归属感的“最后稻草”;在“村村通”、电视下乡等现代国家政策、决策实施过程中,电视等媒体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普及”到边远山村、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文革时期知青对城市文化进行人际传播影响农村生活相似,电视等现代媒体对城市文化的传播更具渗透性地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空间。如上所述,现代媒体上述“空间行为”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媒介现象,无论从新闻传播学学科范围内,还是从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大的背景下,解读这一现象都具有一定的价值。2008年“复旦论坛·媒介与社会空间”学术研讨会反映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媒介与空间关系研究的基本状况,也形成了一定的意义框架。针对当下学术界对于“媒介与空间”关系比较模糊的界定,本文明确提出,媒介与空间存在一种生产关系,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解读这一生产关系发生的两种逻辑关系,即,一是在建构集体性空间意识的层面,新闻媒体生产“想象性”空间;二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媒体传播促进了农村社会生活空间的变迁,生产农村人对城市文化的“空间想象”。通过运用内容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本文有效论证了上述假设。在建构受众关于生活空间的集体性的历史记忆、群体性的文化归属感、政治意识规范等方面媒体“生产了”第三空间;另一方面,媒体在消费主义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权力意识形态等层面生产了当地民众的“空间观念”,由此促进了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