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该话题肇始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之后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以“艺术终结”论宣告艺术应当卸下哲学思考的重担。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最早从艺术史叙事模式的发展中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理论。贝尔廷将艺术品和艺术史喻为“图画”与“框架”的关系,伴随着艺术创作的改变,传统艺术史“框架”就不再能与当下的“图画”相匹配,艺术史的叙事模式也随之改变。当“框架”局限了艺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该话题肇始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之后美国哲学家阿瑟·丹托以“艺术终结”论宣告艺术应当卸下哲学思考的重担。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最早从艺术史叙事模式的发展中提出了“艺术史终结”理论。贝尔廷将艺术品和艺术史喻为“图画”与“框架”的关系,伴随着艺术创作的改变,传统艺术史“框架”就不再能与当下的“图画”相匹配,艺术史的叙事模式也随之改变。当“框架”局限了艺术创作及艺术史书写的探索时,传统艺术史就走向了终结,这被贝尔廷形象地喻为“破框”。然而,“艺术史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破框”之后的艺术史正在寻求适合当代艺术创作“图画”的新“画框”以及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艺术史叙事模式。本文在梳理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缘起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书写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史,具体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第一章阐释艺术的嬗变以及传统艺术史的定义,即艺术作品是艺术观念的承载,艺术史则作为艺术的表征而存在;对肇始于瓦萨里、经由温克尔曼等人继承与发展、终结于黑格尔的传统艺术史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分析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的建构,分别从“破框性——艺术史框架的拆除、“多向性”——艺术史线性叙事的失效、“全球性”——艺术史新版图的呈现三个维度进行展开,论述其理论的内涵。第三章对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进行反思,将他的“艺术史终结”与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的异同,重点阐释贝尔廷艺术史思想的前瞻性与启发性。同时对“终结论”现象进行阐释分析,对当代学者伊夫·米肖提出的“艺术乌托邦”的终结进行探讨。选取对“艺术史终结”论影响最大的元素——大众文化进行分析,结合当代数字传媒等技术的发展探讨大众文化对传统艺术史的挑战与启示。第四章从艺术史内部与外部历史方法的革新、形式和内容二维向度的延续上思考当代艺术史书写的新模式,进而从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的多元化、艺术史对跨界理论的借鉴与自身独立性的坚守等方面思考当代艺术及艺术史理论的建构,并由此展望当代艺术史书写的新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分析缩写语篇衔接手段表现。通过对比分析备考HSK六级留学生缩写语篇和母语者缩写语篇,探索二者在衔接手段选用上的表现差异。第一章绪论主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并综述衔接和六级写作相关文献。本文研究目的是从认知视角分析留学生衔接手段选用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第二章为理论依据。本文理论依据包括信息结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为本文划分
重叠式副词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留学生常会出现将重叠式副词与非重叠式(本文称为“基式”)混用的问题。虽然重叠式副词和基式在语义上具有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我们以重叠式副词“渐渐”“仅仅”“连连”“偷偷”“偏偏”“万万”“大大”“暗暗”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比较这些重叠式副词和基式的异同,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高级阶段留学生使用重叠式副词的情况,并结合重叠式副
对外汉语教材对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范围副词是一个边界较为明确的副词类别,在汉语的语法表达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也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大难点。本文通过对《成功之路》教材范围副词的分布、以及范围副词在课文、注解和习题部分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总结教材在范围副词编排上的优点和思考存在的不足,希望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点参考借鉴。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论部分。本章由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迅猛提升,世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对外汉语教学也随之快速发展并出现大好势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亦作为HSK考试的重要考查点,学习者容易在使用中出现语法"泛化"现象。《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是在紧密结合HSK四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前提下所编写出来的,尽管在对语法项目注释方面与大纲保持大体一致,且配套练习册当中的题型也都做到了与历届HS
在戏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角色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论是何种体裁的戏剧作品,其中都不缺乏亮眼的女性角色。而女性角色的命运,也一直是剧作家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意大利杰出的剧作家——达里奥·福的戏剧作品中也不乏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达里奥·福和他的妻子弗兰卡·拉梅共同创作了剧目《只有一个女人》。达里奥·福的创作风格在此剧目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剧本内容风趣又讽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尖锐而深刻。它不仅是当
话剧《共享爸爸》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用虚拟的软件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将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父亲缺失家庭用“共享爸爸”这一虚拟的软件戏剧化地串联起来,用虚拟的东西来表达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在父亲缺失影响下的挣扎、痛苦、反思和解脱。阐释主要是从创作背景、创作准备、剧本设计等几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作品希望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将“父亲缺失”这一社会现象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能够引起
话剧《背影》创作从父亲与女儿,警察与父亲的双重身份属性探寻艺术形象和现实形象的契合点,解读平凡而伟大的父爱。剧本阐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研究综述,通过创作目的、意义以及创作现状分析作品的文化特征以及作品内涵;第二章《背影》的构思,从创作背景,到构思与立意;第三章《背影》故事的魅力,对情境、人物、事件进行分析;第四章《背影》艺术创造的魅力,对创作风格、人物性格塑造、情节表现形式、悬念等技巧运用;
话剧《热血英魂》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赵一曼被捕的过程,在被抓捕后赵一曼面对日军的严酷审讯不屈不挠,不仅未透露任何情报,还成功策划从日军手中脱逃,但最后逃跑失败英勇就义的故事。本剧本第一章主要阐释剧本的创作背景,阐述笔者在创作时选择此题材的原因,说明创作目的以及作品的创新点,同时列举了部分与赵一曼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舞台作品。第二章从主题、人物、情节三个方面阐释剧本创作,阐释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剧中
现实主义题材话剧《长生锁》以晚清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士大夫家庭曹家三个孩子因一只长生锁导致的人生变故,家庭从此走向毁灭的故事。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走向衰落,中国传统大家长制的权威受到冲击。此剧本将目光聚焦到此特殊时期具有觉醒意识的人物身上,探讨晚清这一时期人民的人文精神与生命含义。长生锁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挂饰,寓意本是庇佑后代一生平安、健康随顺、家族香火不断
笔者于研究生工作实习阶段任职于全球排名十余位的一家语言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一家跨国的医疗系统公司做本地化翻译的项目管理工作。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整个世界之后,在与一些擅长医学领域英翻外的外籍译员沟通中,笔者了解到他们因看到中国医学在瞩目世界后涵盖中国医学知识的可接翻译任务量与日俱增,都多少有意愿学习一些初级医学汉语、了解一些中国的医学文化知识。于是笔者根据自己医学翻译上的专业领域学习从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