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自1952年出版以来就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一部史诗,是二战以来最优秀的小说之一。《看不见的人》记录了黑人在当代美国社会不断寻找自我身份的发展过程,“从黑暗到光明、从无知到觉悟、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小说充分运用各种不同的叙事策略,充分展现主人公从无知到觉悟以及寻找身份的过程,是一部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学和文体学研究的重合之处,也越来越受诸多小说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借助申丹的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理论,将从叙事视角、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二者对小说主题表达的影响对小说进行叙述学和文体学分析,并探析小说主人公对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一主题思想。针对提出的两个研究问题,即小说《看不见的人》采用了哪种叙事视角和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和这两种写作技巧对主题表达有何影响做了深入讨论,并初步得出了如下结论: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相结合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内视角即为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中的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视角,这种提供有限信息的叙事视角给读者留下悬念,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好奇心。而第一人称外视角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这种视角给读者提供了全知的信息,同时反映了主人公知道真相后更成熟的观点,小说主要通过使用括号、时态的变化、指示词来体现“现在的我”的不同看法和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这两种叙事视角在小说中交替使用,充分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从幼稚到成熟,从被蒙在鼓里到了解事情真相这一自我身份追寻的主题思想。在表达人物话语方面,小说运用了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以及言语行为叙述体。小说充分应用了人物话语的各种表达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充分体验他作为一位美国黑人在民族自我意识方面的困惑。深入分析《看不见的人》中人物话语的表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小说,更好地欣赏拉尔夫·艾里森的写作风格,并深入了解小说主人公自我探寻这一严肃主题。笔者期望本文的研究对小说叙事学和文体学相关研究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并期待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