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渣胎碗是景德镇民窑生产的一种大众化的粗瓷,但其艺术价值在几十年来才被部分学者重视和研究。在如今充斥着同质化、标准化的毫无生气的工业化产品面前,传统民间青花艺术所体现出的浓厚的人工痕迹、自然情趣尤为惹人注目。本文主要运用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证据,结合美术学、历史学、美学、艺术学的方法,分五章线性梳理和归纳演绎了民间青花渣胎碗的审美价值,系统论述民间青花与官窑青花的差异与互动,并进而对民间青花的现代意义做展望。渣胎碗的诞生得益于景德镇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渣胎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是商品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民间艺术品。景德镇民间青花渣胎碗来源于民间,与民窑和官窑的发展其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渣胎碗的创作者都是相对下层的民间画工,为生存之计在相对稳定的工作模式下练就了熟练的绘事技艺。渣胎碗的材质是建立在实用性、目的性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善于因材施艺的运用材料、发挥材料之美,将粗质的渣料变成了生动、洗练的日用品和艺术作品。从装饰之道来看,渣胎碗的绘画装饰是简的一种完美的表达,构图和笔墨形象简练。与精细的官窑瓷器相比,渣胎碗具有粗却精的和谐之美,体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意境美。民间青花渣胎碗与现代人的审美共鸣引导着现代的创作者们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民间青花艺术,创造性地将民间青花的美学内涵和艺术风格应用在现代青花创作中,为传统的发展和演进做出新的诠释和解读。真正美的艺术作品来自民间,同时也将具有最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