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地对“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义、时间义和概数义进行考察(“前后”没有概数义),全文加上引言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这部分主要是明确范围和研究对象,介绍前贤对“前后、左右、上下”的研究概况,提出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同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对“前后”、“左右”、“上下”的空间义进行考察。从我们所考察的情况看,“前后”、“左右”、“上下”表示的空间义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方位意义,一是范围意义。前者指前后、左右、上下的组合意义,也即“前后”指“前”和“后”的方位、“左右”指“左”和“右”的方位、“上下”指“上”和“下”的方位;后者是指“前后”、“左右”、“上下”融合意义,即分别由表示两个相反方位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代指一个整体空间范围。“前后”、“左右”、“上下”表达的方位义有两种:一是外向方位义,一是自身方位义。“前后”、“左右”、“上下”方位义的表达,在选择参照点时并非任意的,而是要受到所选物体的特征限制。我们把指代参照物的名词表示为“N”,则N的语义特征体现为〔+有形〕〔+形中〕〔+静止〕。在表示空间范围时我们把“前后”的语义特征归纳为〔+水平方向〕〔±范围大〕,“左右”的语义特征为〔+水平方向〕〔-范围大〕,“上下”的语义特征为〔+垂直方向〕〔±范围大〕。第三部分是对“前后”、“左右”、“上下”的时间义进行考察。“前后、左右、上下”从空间域扩展到时间域,是一个基于人类普遍认知经验的隐喻过程。根据所表示的时间是否被分隔成段,分为整体连续时段和间隔性时段,其中“前后”和“左右”既可以用来表示整体连续时段,也可表示间隔性时段,而“上下”只能表示整体连续时段。在表示整体连续时段上,三者也有一定的区别。其中,“前后+时量短语”中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量相对较小,“时量短语+左右”表示的时量可大可小,但整个结构表示的是一段时量不确定的估量时段,“上下+时量短语”中的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量比较大,一般都是几百年或几千年,我们用〔±时量大〕区分“前后+时量短语”和“上下+时量短语”,用〔±时量确定〕区分“前后/上下+时量短语”和“时量短语+左右”。在表示间隔性时段上,“时点性参照点+前后/左右”也有区别,其中“左右”只能与数量式表时词语搭配,“前后”还能同固有时间词语、表示活动或事件的名词、表自然现象的名词和VP搭配。第四部分是对“左右”、“上下”的概数义进行考察。“前后”没有进一步虚化为表概数的用法,故在此我们只讨论概数的“左右”、“上下”,我们穷尽北大语料库中“左右”、“上下”所有表概数的用例并对语料进行统计,发现“左右”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上下”,且有各自不同的倾向,“左右”多用于表示事物数量,“上下”多用于表示人的年龄。第五部分是余论。这部分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简要地说明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本文可以提供的帮助,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不足,提出了有待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