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火针联合拔罐疗法与西药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通过记录皮损指标、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血液中IL-10、IL-17水平,研究火针联合拔罐疗法促进皮损恢复的相关机制。通过比较火针联合拔罐疗法与西药疗法的带状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研究影响后遗神经痛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皮肤科门诊、针推康复二区的60例符合诊断标准,并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治疗组予火针联合拔罐治疗,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0天;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每次0.3g,每天2次)及维生素B1片(每次10mg,每天3次),持续10天。于治疗开始前与每次治疗后记录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及皮损情况,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1天各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中IL-10、IL-17水平,并于治疗开始后第30天随访患者记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研究结束后对综合疗效、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血清中IL-10、IL-17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基线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60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全部入组患者均完成试验。对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一般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综合疗效:火针联合拔罐组痊愈3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6.7%;西药组痊愈1例,显效20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指标:火针联合拔罐组平均止疱时间为3.07±1.60天,平均结痂时间为5.13±2.23天,平均脱痂时间为8.93±2.59天;西药组平均止疱时间为4.27±1.99天,平均结痂时间为6.57±1.87天,平均脱痂时间为10.13±1.57天,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指标:火针联合拔罐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10平均水平分别为483.74±48.21pg/ml、413.59±34.26pg/ml,血清中IL-17平均水平分别为39.78±7.72pg/ml、25.22±6.07pg/ml;西药组治疗前后血清中IL-10平均水平分别为501.45±29.20pg/ml、449.58±69.92pg/ml,血清中IL-17平均水平分别为43.09±8.30pg/ml、35.09±8.69pg/ml。两组对治疗前后血清中IL-10、IL-17的影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火针联合拔罐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火针联合拔罐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3.33%;西药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3.33%。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拔罐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有确切疗效,在促进皮损修复上较西药治疗更佳,可能机制为火针与拔罐的调节免疫作用,调节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改善Th1/Th2平衡,纠正免疫系统紊乱,抑制病毒在皮损局部大量复制,减少新发疱疹,同时降低炎症因子对组织的损伤并促进皮损局部新生血管增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皮损局部新陈代谢速率加快,促进了病损组织的修复,从而缩短皮损愈合时间。火针联合拔罐疗法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这可能与该疗法能减轻皮损局部炎症反应,下调由外周传导至中枢的损伤信号,从而使中枢对局部的炎症反馈减少,以实现保护神经,助于神经修复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指标变化,评估焦虑抑郁状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影响、补肾清毒疏肝法中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研究纳入排除标准,选取60例慢性乙型肝炎,用GAD-7焦虑自评量表、PHQ-9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将20例无焦虑抑郁者入A组(无焦虑抑郁状态西药组);40例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分为B组(伴焦虑抑郁状态西药组)与C组(伴
目的:万晓刚教授擅长用经方,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总结万教授运用四逆散的证治特点,整理其学术经验,为加减活用四逆散提供一定启发,供日后学术经验的传承和交流。方法:第一部分,阅读相关文献,对四逆散的药物、配伍、功效、四逆散证的本源和四逆散的现代应用进行探讨。第二部分,筛选出2016年09月至2020年12月万晓刚教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内分泌科病房运用四逆散的医
目的:探究岭南地区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岭南地区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病机特点及辨证的量化、客观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前瞻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病房及门诊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诊疗信息,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建立“先兆流产患者数据库”。根据先兆流产证型属性特点进
目的:运用OCTA对DR患者进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血流的扫描观察,并且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估值等进行分析,以期探讨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变化规律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为DME的早期诊断、提前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DR患者其DME发生情况、黄斑区血流及肾功能的变化规律,为早期中医防治DME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
目的: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经加工后的成品,其味辛、甘,性大热,有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等功效,为历代医家临床常用要药。现存的著作中以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论述最早且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对后世影响也最为广泛。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方式,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附子的条文方药进行整理与归纳,找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附子的运用原则、量效关系、配伍特点,从而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发病时间与节气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证候在发病节气中的分布特点;从中医时间医学角度分析探讨发病节气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和内在机制,补充中医对心力衰竭发病时间规律的认识,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制定出更好的心力衰竭公共卫生及临床诊疗策略;加深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辨证内容,提高中医“治未病”的能力。方法:以2013年2月4日(立春)至2019年2月3日(立春前一日)在广州中医药大
目的:本研究首先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近十年中医方剂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bradyarrhythmia,BA)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组方提供一定的参考。筛选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核心药物,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复杂生物网络,从分子层面探讨核心药物的药效机制,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1.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近十年中医方剂治疗缓
目的: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及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五运六气的联系,寻找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不利和有利的运气因素,研究五运六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时病因病机、中医证型的影响。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和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参考,为五运六气学说回归临床提供现实依据。方法:釆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2017年1月20日至2020年1月20日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符
目的:本研究使用现代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相联合的现代数理分析方法,对明清时期泄泻病医案的一般情况、证型、症状、药物进行分析,从方药角度初步探讨泄泻病的病因病机,总结明清时期泄泻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泄泻病辨证论治提供文献参考资料。方法:通过检索电子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及本校图书馆馆藏的图书期刊,搜集明清时期泄泻病的医案,整理其诱因、症状、证型、用药等信息并进行数据规范
目的:新生血管伴随着股骨头坏死而出现,普通超声造影剂无法特异性实现新生血管靶向显影,本研究旨在用自组装i RGD靶向超声造影剂,采用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USMI)技术评估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IONFH)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血管整合素αvβ3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