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藏的40套“维也纳手工工场”产品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藏品的材料工艺和结构形式,揭示了藏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完成对物质产品的第一步基础研究。将实物观察和文献分析相结合,考证了藏品的工艺技术。经过对部分藏品的测绘,分析了产品的形态、比例和内部结构。通过对原《收藏图录》中的文献整理,挖掘了藏品与设计者、生产商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此部分研究主要澄清了以下三个问题:一、维也纳手工工场出于对高品质和独创性的追求,在生产中坚持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玻璃和金工类产品中。二、木制家具的加工技术则完全被工业化,并依托奥地利本国成熟的弯曲木加工工艺而发展迅速。三、另有一部分产品(陶瓷、金工产品、平面设计)的生产方式则是根据设计师的定位来决定,有时是手工制作,有时与工业企业合作生产。其次,以手工工场的领袖霍夫曼为设计师代表,从其教育背景和建筑设计经历入手,梳理其设计风格的演变历程。再结合当时的“整体艺术”理念和三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还原设计师的生活环境和项目环境,探讨藏品背后的设计师思想源流。再次,从经营的角度梳理、研究手工工场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横向比较同时期与其密切互动的英国与德国设计师群体,理解维也纳手工工场的设计特征、风格成因和当时欧洲设计圈的生态差异,以期进一步探明藏品的时代意义。最后,结合20世纪初维也纳商业社会的历史背景,分析在资本时代和消费社会崛起之时,手工工场是如何通过设计语言上的不断“转译”达到与时代的“和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手工_工场在商业上以失败告终,但在艺术方面和审美方面,它却成为了时代的引领者,尤其是它通过设计赋予消费者以“身份”的生活方式,可被看作是消费文化的历史先锋之一。在维也纳手工工场通过设计与时代和社会调适的过程中,手工艺始终是一个关键点,它不仅是独特设计风格和精良品质的表现手段,更是商品社会中的文化载体。希望通过对百年前维也纳设计的研究,找到对探寻中国设计发展可借鉴的今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