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期亲子经验使个体逐渐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型”,它会潜意识的、自动化运行,从而影响个体将会关注的哪些信息、如何解释对生活事件以及选择进一步加工哪些信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成人依恋,可以反映出“内部工作模型”如何影响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不同人际信息的注意偏向。个体面对负性信息时,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会采取初级依恋策略,而非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会采取的次级依恋策略。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成人依恋关系中,不同成人依恋个体对人际反馈性信息产生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以及注意训练矫正依恋焦虑个体对负性刺激注意偏向。研究方法:本研究包含三个实验,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S)来筛选被试的成人依恋类型,如下:实验一,通过4(组别:成人依恋类型)×3(词语类型:积极、消极、中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选用积极人际反馈词、消极人际反馈词和中性人际反馈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点探测范式考察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对不同人际反馈信息的注意偏向。实验二,通过4(组别:成人依恋类型)×3(词语类型:积极、消极、中性)×2(线索类型:有效、无效)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实验一中的词语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范式考察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对不同人际反馈信息的注意偏向内在机制。实验三,通过2(组别:注意偏向训练组、对照组)×2(时间:前测、后测)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实验一中的词语作为注意偏向矫正程序的材料。采用点探测范式作为注意偏向训练任务,从实验二中选取过度型依恋个体作为被试,对其进行注意偏向训练。研究结果:(1)安全型依恋个体和冷漠型依恋个体对不同的人际反馈信息均无产生注意偏向(F(2,42)=0.02,p>0.05;F(2,46)=1.95,p>0.05);过度型依恋个体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对消极人际反馈信息均表现出注意偏向p<0.05)。(2)在有效提示线索下,被试对靶刺激的反应时明显短于无效提示线索下(F(1,96)=18.07,p<0.001);有效提示线索下,过度型依恋个体对消极人际反馈信息的反应时要显著快于对中性词的反应时(p<0.05);在无效提示线索下,恐惧型依恋个体对消极人际反馈信息的反应时要显著慢于对中性词语的反应时(p<0.05)。(3)注意偏向训练组后侧的注意偏向值显著小于前测的(t=2.62,p<0.05);对照组后侧的注意偏向值与前测的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2.05,p>0.05)。研究结论:(1)个体对不同人际反馈信息的注意偏向会受到成人依恋类型差异的影响。(2)安全型依恋个体和冷漠型依恋个体对不同人际反馈信息均无注意偏向;过度型依恋个体对消极人际反馈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源于注意警觉;而恐惧型依恋个体对消极反馈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源于注意维持。(3)通过注意偏向矫正,过度型依恋个体对负性人际反馈信息的注意偏向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