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地区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将有更多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以下简称民族学生)进入浙江高职院校学习。民族学生从熟悉的本民族文化环境进入到汉文化为主的环境,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了解并有效解决好这些问题,使民族学生尽快融入新情境文化,融入高校的学习与生活,对做好内地高校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浙江省高职院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现状、存在问题和特征是什么?省内不同地区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是否存在差异?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最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跨文化教育课程是否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改善民族学生文化适应可能的对策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步:调查研究;第二步:课程实验。对于第一步,本研究在对前人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现状和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浙江省所属的杭州、宁波、温州、金华、湖州等5个地区的7所高职院校共151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6个少数民族,分别为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和蒙古族。问卷内容除了个人背景信息外,主要涉及有关文化适应的四个方面:生活满意、生活感觉、思乡情感与文化休克。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访谈对象选自上述5个地区7所院校问卷调查样本中的12名学生,占问卷调查人数的7.95%。个案研究对象选取了 2名学生,主要运用访谈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二步,课程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各民族学生加深了解、加强交往交流、增进友谊与团结,达到各民族群体交融的目标。首轮的课程实验在经自由选课产生的21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组成)中进行,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除个人背景信息与开放题外,主要涉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即对课程本身的认可,以及学生在跨文化认知、情感与技能方面的改善,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课程认可度、跨文化认知、情感与技能,共设计13个问题。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计划进行修正,再进入第二轮的课程实验,第二轮实验同样在自由选课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中进行,学生人数与第一轮相同,课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课程调查与分析。综合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研究和课程实验,本研究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一、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过程呈现多样性,可以分为U型、J型与水平型等三种类型。访谈调查发现,U型符合西方学者提出的U型曲线理论,“民考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学生)与部分“民考汉”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汉语答卷的学生)在内地高校生活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蜜月期、危机期(文化休克)、恢复期与适应期。J型是在U型曲线模式上的变异,部分“内职班”(新疆内地中职班学生)与“民考汉”学生在内地高校生活只经历三个阶段,即危机期(文化休克)、恢复期与适应期。水平型则反映部分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直接进入适应状态。第二,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基本模式可分为二种:整合模式与分离模式,前一种模式为民族学生既保持本民族文化身份,又与新的居住地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模式;后一种模式为民族学生仅保持本民族文化身份,未与新的居住地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模式。分离模式是阶段性的,当民族学生处于文化适应危机期时才会出现这种模式。访谈分析得出:12位学生中,除一位学生还处于恢复期,其他学生都处于适应期,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总体为整合模式。除直接适应的学生外,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时间长度为1-12个月。除访谈12位学生外,还选取了另外2位典型学生进行分析,这2位学生分别为“民考民”学生和“内高班”学生(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个案研究发现,这2位学生文化适应模式也都为整合模式。第三,不同“性别”、不同“生源类型”、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学生文化适应有极显著差异。“年级”不同、“父亲职业”不同的学生文化适应的差异也是较为显著的。问卷调查发现,男生、以及父亲职业为公务员、教师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更高;“民考民”学生、大一年级的学生更思乡;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学生在浙江的生活更满意、生活感觉更好,文化休克的症状也更少。二、省内民族学生文化适应存在地区差异。问卷调查发现,省内不同地区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四维度上表现不同。在生活满意方面,总体上温州地区最高,金华地区最低,同时,宁波地区学生对交友最满意,金华地区学生对自己能熟练运用汉语最满意。在生活感觉方面,金华地区和温州地区学生接近,并略好于宁波地区和杭州地区学生;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学生总体较为接近,变化较为一致,但温州和金华学生生活感觉波动性较大。思乡情感方面,金华地区学生最不思乡,宁波地区学生最思乡,但金华地区学生思乡情感波动幅度大,对家乡食物的思念高于其他三个地区。在文化休克方面,温州地区学生症状最少,杭州地区学生症状最多。杭州地区不同专业学生思乡情感有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文化休克有差异。宁波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生活满意有差异。温州地区不同年级学生思乡情绪有差异。金华地区未发现不同个体与院校背景学生文化适应有差异。杭州地区民族学生生活满意与文化休克的相关系数最高;宁波地区民族学生思乡情感和文化休克关系的相关系数最高;金华地区民族学生生活感觉和文化休克的相关系数最高;温州地区民族学生生活感觉和文化休克的相关系数为次高。三、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是人际交往与感知。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模型显示:生活感觉通过文化休克间接影响生活满意,也可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即生活感觉直接影响文化适应。而生活感觉的主因子为人际交往与感知,所以,可以说:人际交往与感知是影响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访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支持、人际交往与感知、就学动机与愿望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个案研究发现,“民考民”学生由于先前的文化经历不同,人际交往与感知不同,因而在内地高校的文化适应与“内高班”学生有差异,“民考民”学生文化适应相对较差,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与感知。总之,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共同发现是:人际交往与感知是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最关键因素。四、跨文化教育课程起到较好效果。课程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比较高,课程开设对学生跨文化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第一轮课程实验基础上对第二轮课程计划进行修正,增加了课程的学时数,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第二轮调查显示,参与第二轮课程实验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维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且增幅依次为认知(2.48%)>情感(1.51%)>技能(1.06%),即第二轮课程实验对学生跨文化认知和情感上的促进作用较大,提升作用较为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第一,创设“文化适应”载体,拓展民族学生服务平台;第二,优化“文化适应”环境,营造校园内外联动氛围;第三,强化“文化适应”教学,探索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其他文献
社会生活是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学术考察的基本领域,尤其是其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这一关注对象的选择体现了其特定时代背景、问题意识、学科特征和个人学术特点,对此进
随着含变流器分布式发电和电力电子用电设备大规模渗透到配电网,以及交直流电网转换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电网控制设备迅速发展应用,现代配电网呈现显著的电力电子化趋势。大
目的:已有文献报道c 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和Src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SFKs)在调节神经元可塑性中起着重要作
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
研究背景和目的:几乎所有的血管外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都涉及血管内皮细胞(VEC),比如血栓形成、炎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都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腔
α相钨酸亚锡(α-SnWO4)的带隙较窄(间接带隙约为1.7 eV),对紫外-可见光有着较强的吸收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太阳光驱动光催化剂材料。但α-SnWO4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容易复合,这将显著
学位
乳腺癌为目前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以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等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TAM抑制
第一部分FOXF1-AS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对NSCLC细胞迁移的影响背景及目的:肺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总体来讲,按照其病理类型可将其分为小细胞
目前如何抓住机遇,科学合理地推进CBA联赛运行机制转轨和发展模式转型将成为CBA联赛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