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加速迈进,我国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日渐增加,老旧居住社区的未来存在方式将成为新常态下建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当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模式以封闭式为主,以此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需求并方便管理,但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合理,关于封闭式社区的空间效应争辩也未曾有过定论。随着社区的老化,人们对于城市协同发展的追求与大量社区封闭所加剧的城市空间私有化及碎片化、交通不畅、社会分裂等问题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为了改善这一现状,2016年相关政策的颁布也正式将之前饱受争议的开放型社区的建设确立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新建社区而言,老旧居住社区由于自身固有的空间环境和邻里组织结构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因此对其开放策略的研究也更具迫切性。文章选择老化状况较为严重、具有一定封闭性和邻里交往特征的单位型居住社区作为主体对象,以公共空间改造为着眼点研究促进社区适当开放的策略。通过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基础研究,对我国城市居住模式的演变以及社区开放化进程进行梳理,并将社区固有空间结构、行为模式及时代需求结合进行整体研究。在此前提下,建立起研究的基础模型,并以广州为先例选取样本,进行社区空间环境、行为模式以及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和使用者需求三个层面的调研,从而深化对于基础模型的相关认知,得出单位型居住社区的现状问题以及影响其开放化改造的关键因素。再从国内外相关联的案例研究中,汲取塑造开放社区环境的公共空间改造的经验和教训。最后通过归纳上述研究过程的相关成果得出促进单位型居住社区适当开放的主要原则,并从总体规划和空间塑造两个层面进行更为具体的阐述。本文通过系统化的分析与研究,从空间环境、行为模式、社区满意度和使用者需求三个方面对单位型居住社区的特征和现状问题等进行了梳理,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明确单位型居住社区的开放需要整体公共空间网络的整合,并确立了开放均衡性、界面渗透性、空间连通性、活动丰富性、节点多样性、邻里交往性和交通精明性这七项重要原则。对影响单位型居住社区开放的各方因素进行了梳理,并引入层次分析法为主体的开放均衡性评价体系,试图把握社区开放的适宜度,避免过度开放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同时强调空间多层次区分、更为细致的邻里组团空间建设等一系列方式对于开放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文中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