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性能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环境和能源的要求越来越高,清洁可再生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追求的梦想。半个世纪以前,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使得人类离梦想又近了一步,光伏太阳能电池从最初昂贵的空间应用发展到了现在可接受的商业化民用,不过人们一直还在寻求开发制备更为经济实用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类新型太阳能电池,与传统的光伏电池相比,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它的电子空穴产生、分离及转移分别发生在两相之间,因此可用纯度相对较低的材料制备组装电池器件,从而大大降低整体器件的成本。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半导体光阳极,它对电子的分离和转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最为常用的是一类纳米晶TiO2颗粒组成的多孔膜层,有着很高的比表面积,可吸附大量的染料分子,从而吸收足量的光能,但是由于纳米颗粒之间的晶界多,使电子-空穴的复合较为严重。因此近年来很多研究者着力于研究一维纳米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相比于纳米晶颗粒膜,一维纳米材料膜层可为电子提供直接的传输路径,加速电子的输运,降低电子的复合损失,但仍存在比表面积相对较小的弊端。  本论文针对上述关键性问题,侧重发展多种一维TiO2纳米材料,如纳米管,纳米棒,并通过多种后处理策略增加一维TiO2纳米材料的有效比表面积,提升染料分子的负载量,以增强对光的吸收;通过评价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性能,考察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电化学谱学技术研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子传输和复合特性及界面行为。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如下:  (1)在钛基底表面通过多次阳极氧化制备了规整的TiO2纳米管阵列膜,发现在纳米膜层小于20μm时,多次氧化获得的纳米管阵列具有更加规则平整的表面结构,在同样膜厚的情况下,由二次氧化制备获得的纳米管阵列组装成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更好的光电转化效率。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TiO2由无定形态逐渐转化为锐钛矿,结晶度的增加可有效减少TiO2纳米管阵列的表面态和缺陷,降低电子复合的几率。但温度过高可使纳米管与纯钛基底间的阻挡层优先转化为金红石相,导致两相间结合力变差。热处理过程中F-离子的存在可诱导纳米管的颗粒化,通过优化条件可获得纳米管和颗粒的复合结构,此结构可提高染料吸附量和增强电解液流通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2)采用三种不同的制备方法在TiO2纳米管阵列中沉积纳米Ag颗粒,获得Ag/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电极,并作为光阳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研究表明,少量的纳米Ag颗粒可引发局域等离子共振效应增强光的吸收,但过多的Ag纳米颗粒又可成为电子复合中心,降低电池的整体性能。  (3)在FTO导电玻璃表面阳极氧化制备了透明TiO2纳米管阵列膜,研究了各种参数对透明TiO2纳米管阵列膜形成的影响。选用合适的透明TiO2纳米管阵列膜,并进行一系列的后处理,然后作为光阳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结果显示,纳米颗粒的复合可显著提高光阳极的有效比表面积,而通过构筑多层结构可有效增加光的散射,从而提高光的利用率。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比较TiO2纳米颗粒(P25)膜和透明TiO2纳米管阵列膜及经后处理优化后的膜层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电子传输和复合性能,发现TiO2纳米管阵列膜比P25颗粒膜表现出更加优越的电子传输性能,而在对TiO2纳米管阵列进行适当颗粒复合后仍可保持较好的电子转移和传输性能。  (4)在FTO表面水热生长制备了金红石TiO2纳米棒阵列,经化学刻蚀,增加TiO2纳米棒阵列的比表面积,然后合成不同尺寸的Au纳米颗粒附着于TiO2纳米棒阵列表面,并作为光阳极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结果显示,Au纳米颗粒可通过局域等离子共振效应有效地增强染料对光的吸收,提高电池的效率。通过强度调制光电流/光电压谱表征进一步研究表明,由于Au纳米颗粒的金属性,少量Au纳米颗粒的存在还可加速电子的传输,提高电子的收集效率,但过多的Au纳米颗粒同样可能加剧电子的复合,从而降低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其他文献
该文在参考了有关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原理、粒度大小及分布的测定和形状表征的大量文献基础上,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图像分析仪,建立了显微图
由于氢化硅表面功能化在微电子工业、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光催化、能源、超级电容器、生物成像、药物递送等诸多领域巨大的应用前景,氢化硅表面分子功能化及金属化已受到越来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激光技术飞速发展,使"态-态"化学反应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选态化学".它主要是利用激光的频率特性,针对分子的不同振动模式激发
该论文在综述和分析毛细管电色谱技术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识到:现有毛细管电色谱一般采用50~100 μm石英毛细管填充分离柱,虽然能使热效应引起的柱效下降大大减小,获得了很
对于复杂分子系统中,载流子量子动力学过程一直是量子输运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特别是有机聚集体内载流子传递过程的探索不仅对基础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对有机光伏器
该论文用2-丁基-4-氯-5-甲酰基-咪唑和5-咪唑甲醛与β-甲基-γ-溴代巴豆酸乙酯在弱缄条件下反应.反应结果并没有得到我们所预测的亲核取代反应产物,而是生成了并环结构产物2-
对于诸如皮肤创伤、烧伤、溃疡等疾病导致的皮肤缺损,临床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棘手问题.双层人工皮肤的上层是弹性膜,下层为柔软的海绵结构.上层的作用是模仿皮肤的表皮起
该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稀土卟啉、酞菁三明治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一方面努力探索和制备含不同取代基修饰的卟啉和酞菁、萘菁大环配体;另一方面,在三维空间不断开发和简化
以分子识别和组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超分子化学是当代化学的前沿领域之一.而被称之为环糊精的环聚钦糖是超分子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众所周知,环糊精由D-型吡喃葡萄糖通过α-1,
研制了一种应用于空间机器人末端的快速更换装置,实现对多种工具和有效载荷的快速更换.该装置可以同步完成对末端工具的捕获锁紧和电气接口推送,同时具有力矩输出接口,可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