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发展有许多层面,就制度层面而言,民主政制已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普遍诉求,其势浩荡。然而,各国国情迥异,各种“特色”必须在政制建设中给予考虑,这是民主建设的基本前提——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势必会水土不服。但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其发展中也蕴涵着不以“特色”为转移的规律性“东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既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动力,也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宗旨。在“要”什么样的民主、怎么“要”民主,成为这些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时,政治学界必须为此做出相关的知识积累。本文的着力点是以政治发展的视野来探究选举与民主的关系逻辑,认为选举是民主政制的工程基础,是建设民主要推开的“第一扇门”,并且从世界的普遍经验来看,选举的逻辑次序和制度选择事关民主化中的社会秩序;不同的选举制度关乎民主巩固的难易;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可以提升及民主的质量。对以上种种问题的思考,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宏观架构。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以政治发展的次序——民主化、民主巩固、民主质量的提升为文章内容推进的逻辑线索,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铺垫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该章通过对论文的问题意识、相关文献、研究目标、内容结构、创新性等方面的说明,描绘了论文的整体面貌。第二部分是宏观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该章首先对选举做出一般分析,包括其涵义的厘清以及原则和功能的总结;然后,通过对民主实现历程的转变及现代民主理论内核的分析,求证了选举对于民主的基础地位——选举是民主的门槛,离开了选举连民主的门都进不了。第三部分是中观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该章先借助一个基于政治学原理推导出的模型,从规范意义上得出竞争性选举对于民主化而言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然后,用英、法、美等一些老牌民主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竞选早就开始,但普选权扩展到18岁公民却是近30年左右的事情,对规范意义上的结论给于实证性阐释;最后,分析了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困境——普选权的规定成为起点性要求,这往往导致选举的“病态性”,即选举丧失竞争性。走出困境的可能办法为,在病态性普选进行的同时,选择某一具有实质意义的层面真正的启动竞选,从而真正推开民主化的“大门”。第四部分是微观部分,包括论文第四、第五及第六章。第三部分阐释并明确了竞选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政治发展的实质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第四部分是对怎么竞选的回答,其着力点是选举制度的选择层面。第四章和第五章先对选举制度选择与民主化及其巩固的关系逻辑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其中,第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论证在民主化及其巩固过程中,通过选择选举制度来对民主化及其巩固的进程进行影响的逻辑可能性,并对各种选举制度的功效进行了详细总结。第五章通过选择巴布亚新几内亚作为样本区域,实证性的证明了怎么选择竞选制度确实能明显影响社会政治生态,这关乎民主化及其巩固过程的难易。第六章是对选举制度对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的另一个角度的证明,民主已经实现巩固的国家,其政治发展的主题是怎么提升民主质量的问题,综观举世闻名的民主巩固国,近些年来,都在借助选举制度来调试民主,以提升民主的质量,本章对三个典型国家,新西兰、意大利和加拿大近年来借助选举制度改革提升各自民主质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