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是1959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发电站,属于典型的大型深水型湖泊(水库),湖泊渔业和生态旅游是千岛湖的两大经济支柱,尤其是鲢鳙养殖业对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1998-1999连续两年暴发的蓝藻水华,让人们意识到千岛湖的水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增加提高了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势必进而导致鱼类食性、群落结构以及食物关系发生变化。同时,外来种的入侵与上游陆源物质输入也会对食物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千岛湖水库是外源性还是内源性湖泊,千岛湖鲢鳙的食性、鲢鳙的放养对千岛湖的影响以及外来种入侵后其食性的变化,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运用胃含物分析法、PCR-DGGE指纹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分析法三相结合研究千岛湖鲢鳙食性,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了千岛湖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关系和食物网结构,为千岛湖鲢鳙放养、外来种入侵、陆源输入和富营养化对该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一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于2010.9~2011.8利用单层刺网捕获千岛湖鲢鳙,并进行测量解剖,取其肠内含物分别进行镜检分析和DGGE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鲢鱼的摄食率(78.84%)比鳙鱼的摄食率(63.78%)高。鲢肠充塞度夏季最低(1.8%),鳙肠充塞度春季最低(0.7%),且鲢肠充塞度均值高于鳙,说明千岛湖鲢摄食强度比鳙高。从鲢鳙食物组成的数据分析,二者中浮游动物的出现频率相近;而浮游植物种类中,蓝藻门出现频率鲢(92.5%)高于鳙(82.1%),绿藻门出现的种类鲢(28种)多于鳙(25种),总体来说,鲢食物组成上浮游植物种类(60种)多于鳙(56种)。针对16S rRNA基因的DGGE指纹分析共检测到53个不同的条带,鲢、鳙鱼不同个体肠内含物中检测到的条带数为8~27条不等,平均16.2条。UPGMA聚类显示7条鲢鱼和6条鳙鱼之间存在显著的交叉重叠。针对18S rRNA基因的DGGE指纹分析共检测到45个不同的条带,不同鲢、鳙鱼个体肠内含物检测到的条带数为7~16条不等,平均为11.5条,UPGMA聚类显示7条鲢鱼之间和6条鳙鱼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除L1外,其余6条鲢鱼聚类在一起;鳙鱼6条(Y1~Y6)全部聚类在一起。综上所述,千岛湖鲢鳙在食性上具有食物重叠,且鲢摄食强度高于鳙。2.千岛湖颗粒有机物与鲢鳙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了显著的季度变化,并且POM的碳同位素值(δ13C)、氮同位素值(δ15N)与鲢鱼的δ13C值正相关,表明POM稳定同位素值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了滤食性鱼类鲢鱼体内,进而导致了其稳定同位素值的季节变化。颗粒有机物、浮游动物与鲢鳙的δ13C值之间差异很小(0.37~3.88‰),表明浮游生物生产力是鲢鳙的主要食物源。以颗粒有机物作为千岛湖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同位素基准物,通过营养级计算公式表明鲢、鳙鱼营养级分别是2.43和2.66。根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我们评价浮游动物与鲢、鳙鱼食物贡献率分别为43%和66%,结果表明:浮游动物、鲢、鳙鱼均利用了来自浮游植物的碳源,并且鲢、鳙鱼都是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的。3.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1年9月至11月千岛湖秋季渔获物的食物源组成以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食物源的δ13C值跨度范围较大(-29.7‰~-23.9‰),其中浮游植物的δ13C值最高,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最低。食物源的δ15N值变化范围较小,以浮游植物最高(8.5‰),颗粒有机物最低(5.1‰)。与食物源的同位素值分布趋势相反,消费者的δ13C值浮动范围相对较小(-29.7~-21.6‰),而δ15N值的浮动范围相对较大(5.1‰~14.8‰)。消费者的营养级从1.9到3.6,分属于3个营养等级,鱼类的营养级全部分布在第3到第4营养级之间,且与其食性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作为外来入侵种的草食性鱼类团头鲂和杂食性鱼类斑点叉尾鮰营养级却分别高达3.4和3.0,说明其食性在千岛湖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千岛湖水体中碳的来源主要是浮游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