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来观察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合并下肢神经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期为该疾病的更精确的辨证施治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还对骨质疏松症患者之腰椎退行性改变特点进行观察,以进一步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腰腿痛的关系。方法:收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有下肢神经症状,分为A组(同时符合骨质疏松症与下肢神经症状的诊断标准)和B组(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腰椎骨密度(L1、L2、L3和L4)、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间隙高度、腰椎椎体高度、腰椎骨赘程度等资料进行收集,采用相关中医证候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就诊时的四诊资料进行搜集,最后运用SPSS 19.0版统计软件中的相关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OP患者多见于女性,但两组间的性别构成比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的年龄比较: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0.86±4.90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0.16±5.58岁,两组之间的年龄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两组之间的身高比较:A组患者平均身高157.31 ±5.53cm,B组患者平均身高158.70±5.69cm,两组之间的身高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之间的体重比较:A组患者平均体重50.20±5.48kg,B组患者平均体重51.97±4.57kg,两组之间的体重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5、中医证候聚类分析及证型分布:两组患者的四诊资料经聚类分析后,可将A组60例患者的中医证候聚为四类,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肾阳亏虚型共有15例,所占比例为25%;寒湿阻络型共有13例,所占比例为21.7%;湿热阻络型共有12例,所占比例为20%;气滞血瘀型共有20例,所占比例为33.3%。B组患者的四诊资料经聚类分析后,将60例患者的中医证候聚为三类,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脾肾阳虚型共有28例,所占比例为46.7%;肝肾阴虚型共有20例,所占比例为33.3%;气滞血瘀型为12例,所占比例为20%。6、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的测量:在A组中:腰1骨密度平均值为0.75±0.07 g/cm2,腰2骨密度平均值为0.82±0.10g/cm2,腰3骨密度平均值为0.85 ± 0.08g/cm2,腰4骨密度平均值为0.91±0.08g/cm2;而在B组中:腰1骨密度平均值为0.61±0.09 g/cm2,腰2骨密度平均值为0.64±0.11g/cm2,腰3骨密度平均值为0.60±0.10g/cm2,腰4骨密度平均值为0.70±0.09g/cm2。二组间相对应的腰椎节段的骨密度值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后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即A组患者各节段的腰椎骨密度均值要高于B组;A组股骨颈的骨密度平均值为:0.50±0.06 g/cm2,B组股骨颈的骨密度平均值为:0.58±0.07 g/cm2,两组之间的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后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即A组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均值要低于B组。7、两组腰椎间隙高度(SLIH)、椎体高度(LVH)、腰椎骨赘程度(SL0D)的比较。对两组患者各相应节段SLIH进行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A组各节段的SLIH均小于B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者各节相应LVH进行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提示A组LVH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高度差异主要表现为Ha/Hp比值,其次为Hm/Hp比值,而两组Hp/Hpi+1比值未见明显差异。对两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骨赘程度进行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发现A组与B组之间的骨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腰椎骨赘程度分级主要集中于ⅣV度,而B组的腰椎骨赘程度分级主要集中于Ⅰ度和Ⅱ度,即A组的腰椎骨赘严重程度要大于B组。结论:1、伴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肾阳亏虚型、寒湿阻络型和湿热阻络型,气滞血瘀是伴下肢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在临床治疗中应多注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治疗方法;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最常见的中医类型,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补益脾肾两阳。2、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下肢神经症状往往是骨质疏松症病情进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提示腰椎及椎管的骨质、形态发生了更严重的病变。3、出现下肢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其腰椎骨密度未必出现明显的下降,此时应注意观察股骨近端骨密度加以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