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人性论探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论是王夫之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夫之作为中国哲学史中一位集大成的哲学家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与继承在他的人性论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体现,一方面他继承了性善论的一些传统思想,同时又创造性的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继善成性”“习与性成”和“性日生日成”思想进行剖析,沿着他的人性论是如何完成继承与创新的这一思想脉络,从而将散见于一些相关论若中王夫之人性论内容作一系统梳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近三十年来部分有关王夫之人性论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介绍和评述。这些成果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王夫之人性论研究的状况,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和不足的地方,同时也体现学术的继承性。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是比较分散的论述,都没有从完整的角度对王夫之的人性论做一个系统的诠释。第二部分,概述了王夫之独特人性论提出基础在于他对人性内容的丰富和人性的独特界定。首先,王夫之认为人性即“生理”它既包含了道德理性同时也包含了声色臭味等自然欲求;其次,他把人性界定于天人之间,认为人性是天人授受的结果,他把“命”作为连接天人的纽带,一方面天以理气命人,另一方人受之而为性,还有他把善至于性之前,认为善高于性,是性的来源,这样就在本体上注定了人性是善的。再者,他从理气不离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得出了性质不离的结论。第三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本章对王夫之人性论的三大命题即“继善成性”、“习与性成”、“性日生日成”进行了解读。“继善成性”是对上的承接,人性的形成是对道善的承继,从形而上的角度论证了人性善的来源,又基于他对“继”“成”的独特解释,从天人关系上论证了天人相继以成人性之善的道理。“习与性成”在这一部分分析了王夫之对人的独特认识,他认为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道有权,人能够自取自用,人有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人应该在后天的习染中不断扩充和完善人的善性。“性日生日成”实质上是“继善成性”思想和“习与性成”思想的综合,这一过程由善端初现到继之不息,始终不离善,这中间人的主体努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性”之功,就在于察识善端而着力扩充弘扬,终使才顺从于性,由继善而来的人性善德得到完全实现。最后在肯定了王夫之人性善的基本思想后,对王夫之关于恶的来源思想也作了一些论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天人交互作用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恶来源于变合之几,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来说他认为恶来源后天习染。第四部分,主要总结了王夫之人性论思想的核心,及其启示意义。王夫之人性论的核心在于用发展的方法在人性问题体现了天人的合一,肯定了后天环境和学习、实践对人性的作用。他的人性论的启示意义在于既然人性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的,受客观环境影响和主体自身选择、实践两方面的制约,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性,客观天道不起决定作用,成就人性的归根结底是人自己。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步从高速、高碳排放的经济增长常态进入到中高速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工业增长放缓带来了从高碳增长模式向低碳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机遇。但是,当前工业
《文心雕龙》的创造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作为创作论重要内容的“通变”论,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以为,“通变”论不仅是《文
环境风险评价是伴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价的发展而产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将环境风险作为为一种主要的决策工具。政府需要充分利用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
用物理模型分析了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拖动不同性质负载时的起动过渡过程。说明电机能拖动三种不同性质的负载稳定运行。但在拖动恒功率负载运行时,存在不稳定的运行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一种从众行为。它主要指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忽略了自己的有价值的私有信息,模仿其他投资者决策的行为。羊群行为表现为在某个时
<正>针对群众办事、来访数量逐渐增加,打通办事服务"最后一公里"需求显著增加的现实情况,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立足镇村效能建设,拓宽服务渠道,设立村级便民服务室,搭建优质
在综合分析草坪植物光吸收规律、光照质量、日照长度和光照强度对草坪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长发育特点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草坪植物生态学研究和发展方向的建议,以供
开展煤矿高应力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以魏家地煤矿二号石门巷道返修工程为依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FLAC-3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蒙古族儿童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动物生命就是犬类,犬也是黑鹤描写得最为生动的动物形象。童年与犬为伴的生活经历、犬类对主人极尽忠诚的性格
我国古代医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在疫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到了明清两代,中医疫病学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形成了温疫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