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经济的发展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先决条件,教育事业与经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又为士人阶层提供了广阔的上升空间。本文以唐代经济人才为研究对象,立足前人基础,将学者们对唐代教育的研究与对经济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其生活时代背景、受教育方式的把握,揭示唐代经济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及与其经济思想的关联。木文第一章通过对经济人才的定义阐述经济人才在时代发展中所处于的重要地位及意义。第二章从唐代的财计管制入手,引入三种教育形式对经济人才的培养模式加以分析,并结合人物传记总结经济人才的培养规律。第三章从经济人才的家世背景及受教育形式探讨其经济思想来源,并简述其代表经济思想,意图对经济人才的经济思想进行客观评价。唐代经济人才的家庭教育建构在儒家思想的框架内,通过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实现了子弟德行与才干的全面升华,为其日后的政治生活奠定了深厚基础。受科举制影响,唐代士人受教育的内容和基调都产生了明显变化:士人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对所学内容作出相应调整,改为较为关注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不少人才出身寒微,对民众生活疾苦有切身体会,科举入仕后上思报国,下怀黎民,渴望做出一番功绩。学校教育中既注重对前人学说的继承,也极力发扬自身关于时局的见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唐代是古代社会重要的转折阶段,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经济原则推行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社会教育赋予了经济人才成长的土壤,也是他们实践政治理想的平台,对其经济思想具有深远影响。故唐代不仅有对经济人才的需求,也有培养经济人才的社会环境。纵观整个唐朝,经济人才的成长既离不开家庭教育,也离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人才的成长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经济思想虽有不足,但在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极具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