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捐赠是慈善的行为方式和载体,其背后隐藏的是个人的慈善意识及社会中的慈善文化和价值取向。本研究基于9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质性深度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对当代小学校园的捐赠形态、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捐赠行为偏好进行划分,同时,动态地呈现了捐赠行为的决策过程。研究主要有三个发现:第一,小学校园的捐赠形态可划分为:规律性捐赠(仪式)和突发性捐赠(任务)两种形态。第二,小学高年级学生主要存在两种捐赠偏好:事件的真实性和事件的急迫性。第三,捐赠行为的决策过程:首先是信息输入阶段,由于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接收方式的群体性,信息的输入阶段呈现为被动接收捐赠信息,在这个阶段存在组织捐赠中的“隐形的强制性”;其次是信息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受访者通过理性判断和情感卷入两个维度对捐赠事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由此引发出两种捐赠意愿,即积极地捐赠和消极地捐赠。另外,笔者通过对受访者捐赠经历的追问,提出了受访者过去的捐赠经历与在校捐赠中呈现的捐赠意愿之间的联系;最后是行为输出阶段,呈现为实施捐赠行为和后续的捐赠管理,实施捐赠行为阶段出现了心理获益与捐赠代价之间的“博弈”,其中亏损倾向的受访者展现出主观效用下的不亏损心态,捐赠管理阶段,捐赠者出现了对学校作为慈善活动担保人的信任和对学校作为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两种态度,引发的管理行为都是不追踪。最后,本文试图从社会信任、慈善文化及意识的培养角度对儿童的慈善教育进行讨论和建议,形成以爱与信任为主导的社会慈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