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且形态变异复杂,其分类地位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等方法,对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谱系地理学和种群历史动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斑透翅蝉的中胸背板斑点、雄性腹瓣和阳茎形状变异丰富,与高水平的遗传变异结果一致。斑透翅蝉的形态变异多发生于华东地区和秦岭以北的种群中。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单倍型网络支系图及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斑透翅蝉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显著。其种群主要分化为2个支系,包括中国支系和日本支系。中国支系又进一步分化为6个单倍群:四川盆地以西的单倍群Clade A1、四川盆地以东的单倍群Clade A2、华东地区的单倍群Clade B1、秦岭以北的单倍群Clade B2、Clade B3、秦岭以南的单倍群Clade B4。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冰期气候波动对斑透翅蝉的种群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岭和四川盆地周边山区被推测为潜在的冰期避难所,而在秦岭以北的地区还可能存在其他避难所。中国复杂的地形、地貌对斑透翅蝉的种群结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冰期后,东海陆桥的淹没阻碍了中国大陆和日本种群的基因交流;而秦巴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及长江、黄河冲击而成的大峡谷导致了中国大陆种群的分化。中性检测和错配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分布于秦岭以北的2个单倍群(Clade B2和Clade B3)经历过种群扩张;而分布于华东地区的单倍群(Clade B1)具有较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这表明华东地区的丘陵的地貌适合斑透翅蝉生存,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另外,本研究基于形态变异、遗传分化以及鸣声结构分析,探讨了长期争议的H.maculaticollis和H.fuscata是否为同一物种的问题。结果表明H.fuscata应为H.maculaticollis的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