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对猪DCD供胰低温机械灌注后胰岛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y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当前,心脏死亡供者(Donor after Cardiac Death,DCD)已成为国际上接受的三大捐赠者资源之一,其应用逐年增加,临床疗效得到许多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然而,因为热缺血时间较长,DCD器官在移植术后所产生的原发性无功能(primary nonfunction,PNF)和移植物功能障碍(initial poor function,IPF)的几率比较高,因此器官的移植前的修复和保存尤为重要。  机械灌注不再是基础器官移植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特别是在已有近30年历史的肾移植领域。但是,这项研究一直保持在基础水平的研究,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主要原因是受技术条件和设备技术水平的制约。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需求量的增加,器官移植医生务必限制移植前移植物的丢失量并保证移植物的活力达到最大可利用率。并且新一代的灌注设备不断完善,机械灌注再次成为移植界热门话题。但在国内,胰腺的机械灌注刚刚起步。  目前器官保存液主要已UW液为主,但是其仅限于器官的冷保存,是否能在机械灌注中发挥其作用还有待研究。针对机械灌注对微循环要求的特点,如何使组织得到有效且充分的灌注,将是移植医生工作的重点。腺苷(ADO)是一种内生性的核苷。它能够参与到体内糖,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物质的代谢,改善机体代谢。它可使低温保存的胰腺在机械灌注时达到能量的供给作用。  方法:  1、以杂交猪(杜洛克、大白、长白)构建出DCD模型,采取机械灌注和单纯冷保存的方法,分析研究两者胰腺的病理学变化,观察机械灌注对胰腺保存的功效;  2、对比研究分析机械灌注不同时间后胰腺组织中其caspase-3的表达,反映不同时间的机械灌注对胰腺保存的作用;  3、分析研究经过低温机械灌注的方法,在不同时间段所获取供体猪的胰岛当量,胰岛纯度,活性以及胰岛素释放指数的情况,明确不同时间的低温机械灌注对猪DCD供胰提取胰岛质量的作用;  4、对比研究分析单纯UW液机械灌注组与UW液加腺苷机械灌注组提取胰岛当量,纯度,活性及胰岛素释放指数的变化,反映腺苷在机械灌注中对提取胰岛质量的作用,并应用微量透析技术进行检测。  结果:  病理学评分:单纯冷保存组为3.9±0.63,机械灌注组分为8.2±1.21,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机械灌注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逐步出现,并且出现血管壁细胞,外分泌腺体细胞及胰岛细胞依次凋亡的顺序。机械灌注后,提取胰岛的当量、纯度、活性及胰岛素释放指数明显增多,对比未灌注组提取胰岛的质量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分析低温机械灌注后,不同时间段所提取猪DCD供胰的胰岛当量,胰岛纯度,活性以及胰岛素释放指数的情况,明确不同时间的低温机械灌注对猪DCD供胰提取胰岛质量的作用,得出结论。机械灌注后,提取胰岛当量,纯度,活性及胰岛素释放指数明显增多,对比未灌注组提取胰岛的质量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机械灌注180分钟时,胰岛的质量达到最佳,针对机械灌注也存在冷缺血时间长的特点,如何使组织进行有效的能量供给,我课题组应用了腺苷改良灌注液。腺苷(ADO)是一种内生性的核苷。它能够参与到体内糖,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物质的代谢,改善机体代谢。它可使低温保存的胰腺在机械灌注时达到能量的供给作用。并且通过实验证实相同灌注时间后,对比单纯UW液灌注组,UW液加腺苷灌注组提取胰岛当量,纯度,活性及胰岛素释放指数明显增多,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并且通过微量透析技术加以证实。  结论:  对DCD供胰实行机械灌注180分钟,为最佳的灌注时间,使得胰腺的修复效果达到最佳,而组织水肿造成的胰岛破坏达到最低水平,提高胰岛的质量。机械灌注液中加入腺苷与单纯机械灌注相比,胰岛的数量、活性、纯度及功能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慕课热潮中,更多的研究在于技术细节的修补,缺乏对其本质问题的追问,从而深层分析慕课存在的形态意义。认识慕课的本质是发展慕课的前提,教育技术的变革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
目的:   探讨采用3.0T场强MR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PWI)评价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本院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GE Signa Excite3.0T磁共振检查,其中男22
目的:   探讨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且比较不同的股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
前言: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发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经由蜱虫叮咬和接触患者血液传播。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