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教育萌生于古希腊时期,十五世纪前后,初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公民一词被广泛推广,真正赋予了自由,平等等本质内涵。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洛克和法国的卢梭等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强调国家属于公民全体,宣称一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公民,彼此都是平等的。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已具有“政治民族”的特征,是一个议会宪制民主的国家,公民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全民的事业,它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培养和实用技术训练等广博的内涵,这是启蒙思想家对未来公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素养的定位。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欧美国家相继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48年的欧洲各国革命。并在此基础上颁布了《人权宣言》,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本国公民的权利与地位,公民教育也随即展开。在法国,康多赛认为国家应担负教育其男女公民的重任,建立起包括初级小学、高级中学、中等学校以及专门学校(大学)的学校体系。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废除传统的宗教教育,要求从初等教育阶段起就要培养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应该讲解宪法和《人权宣言》。雷佩尔提也提出给儿童广泛的知识教育,组织儿童参加农业和专设的实习工厂的劳动,学习《人权宣言》和法国革命的历史故事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爱国的公民。资产阶级执政党都十分重视公民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将各自公民教育方案投入实践当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教育的发展。本文考察了公民教育的源流,厘清了公民教育的定义,探讨了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变革,认为公民教育的发展具有历史的演变和继承,尤其是启蒙运动前后法国公民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另一方面,法国的公民教育正是由于法案和政策的保驾护航才得以逐步走向完善,虽然其公民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师资培训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但其宝贵的公民教育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