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流行日益复杂,免疫失败经常发生的现状,为做好本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制工作,对2002~2004年间河南省15个地区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防制措施。 1.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情况调查 对2002~2004年间河南省15个地区鸡群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季节有全年化趋势,但每年仍以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鸡的日龄范围扩大;病变以法氏囊呈胶冻样水肿和肾脏尿酸盐沉积为主要特征,二者出现率分别占67.2%和73.11%;其它病变多不典型;发病鸡群中免疫鸡群占78.17%,二次发病鸡群约占16.98%;宿主和易感家禽的范围扩大。对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2.河南省传染性法氏囊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为探究IBD流行呈现新特点的原因,对2002~2004年间收集的河南省15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39株IBDV病料进行了分离鉴定、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有30株地方流行株属于IBDV超强毒株,但各毒株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有9个分离株,既不符合超强毒的特征,也不完全符合弱毒株的特征,是基因已经发生变异的弱毒株。同一鸡群再次发病可能是由同一毒株引起的,但基因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上,分离于各地区的IBDV毒株呈分散分布,但也呈现部分的地区特点。 3.IBDV超强毒和弱毒株VP2基因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偏爱性研究 对河南省2002~2004年间收集并鉴定的30株IBDV超强毒株和9株弱毒株VP2基因cDNA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IBDV超强毒株和弱毒株的VP2高变区基因不同位点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情况,发现超强毒和弱毒株除特征性氨基酸变化外,许多位点的氨基酸在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上也有明显的偏爱性。这预示着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与VP2基因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空间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可能影响到IBDV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