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银行要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种风险。而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基本,最古老,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风险。现代的信用风险已经不仅仅存在于贷款、债券等传统的信用工具中,而且存在于贷款承诺,担保等新兴的表外业务中,信用风险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信用风险的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信用风险是在金融产品交易的过程中,如果订约方或交易对手发生违约,那么就会让信用评级有所降低,导致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直接违约和交易对手履约可能性大小变化而给资产组合造成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具有传染性、分布的非正态性、非系统性、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及数据获取困难性等鲜明特征。信用风险管理对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单一信用风险管理阶段、信用风险测量模型的出现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0世界90年代出现了信用衍生品,其作为一种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能够使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回避风险方式,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有利于银行发展。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品来管理信用风险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正确认识信用衍生品,早日建立起我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至关重要,本论文的出发点也在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我国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着信用风险的考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高;(2)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3)缺少高品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4)金融衍生品市场落后,缺少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5)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众多,但好多手段都是事后解决方法,而不是事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信用风险不能起到真正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要走向国际,必然要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信用衍生品作为这一金融创新工具,作用巨大。因此借鉴和引入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衍生品意义重大。接下来,本文详尽地介绍了信用衍生品以及四种常见信用衍生产品的避险机理。信用衍生品信用衍生品最早出现在1993年,由日本信孚银行首次运用,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在2007年达到了一个最高水平。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分离和转移信用风险的各种工具和技术的统称,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将信用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出来并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四种最常见的信用衍生品是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期权以及信用联系票据,这四种信用衍生产品,结构,交易方式以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各不相同,避险机理也不相同,但从效果上看,都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管理起到很好作用。在对信用衍生品的避险机理分析完后,本文用实证的分析方法来阐述信用衍生品确实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起到保护的作用。利用金融市场上信用衍生品交易量最大的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考察了信用衍生品交易量对信贷资产质量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信用衍生品交易量和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之间有显著关系,即信用衍生品交易量的增加会降低了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我国开发信用衍生产品要循序渐进,要分阶段,分步骤,有调整的逐步完成,结合我国的当前金融发展水平,我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应用在种类选择上一开始应该选择结构最简单,技术最成熟的信用违约互换;在交易主体选择上也要分阶段对不同的交易者开放;在定价策略选择上,在初始阶段,应该选择一种较简单,较能熟练掌握的方法,FX(foreign exchange)类比定价模型应成为首选。信用衍生品的出现,给我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光明的道路,但是我国要能够充分利用信用衍生品这一工具来管理信用风险,需要走的路还很多,为此我国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来为我国的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以下几点做起:完善相关法律,为信用衍生工具监管提供保障;逐步推进信用衍生品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完善金融衍生品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