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207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同中国民族关系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妥善处理和解决我国在民族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平等、团结的理论原则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关系理论,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起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工作拨乱反正,重新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各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指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强调“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转型与开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民族关系理论中明确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首次界定民族问题的概念,把民族关系纳入民族问题的内涵,实施西部大开发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明确指出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在改革发展中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把民族关系问题作为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关系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任弼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普及宣传的必要性,而且注重身体力行。学习任弼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