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Iar matrix,ECM)的转换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所调节,其中间质胶原酶(MMP-1)在降解肝脏ECM的主要成分——Ⅰ、Ⅲ型胶原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对MMP-1活性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是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在肝纤维化过程中TIMP-1通过对MMP-1活性的抑制,致Ⅰ、Ⅲ型胶原降解减少,而导致其在肝脏内的过度沉积。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主要特征是肝窦内皮细胞(SEC)去窗孔化和基底膜(BM)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的主要成因是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的沉积,BM的主要成分为Ⅳ型胶原蛋白、层连蛋白(LM)。本课题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基质转换及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SD大鼠100只,雄性,180±20g,随机分为5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CCL4模型组;C组:秋水仙碱预防组;D组:抗纤软肝颗粒小剂量组;E组:抗纤软肝颗粒大剂量组。A组以生理盐水10mL/kg灌胃,6次/周,连续13周;B组以250mL/L CCL4溶液2mL/kg,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13周;C组给CCL4时,用秋水仙碱灌胃,0.28mg/kg,6/周,共13周。D组给CCL4时给抗纤软肝颗粒2.5/kg灌胃6次/周,共13周。E组给CCL4时给抗纤软肝颗粒5g g/kg灌胃6次/周,共13周。各组13周后处死取肝脏标本。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Ⅰ、Ⅲ、Ⅳ型胶原、LM;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MMP-1mRNA、TIMP-1mRNA。 结果 1、Ⅰ、Ⅲ、Ⅳ型胶原、LM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结果:①正常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②三治疗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 1),E组最低。③只有D组Ⅰ型胶原含量与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指标,抗纤软肝颗粒治疗组均低于秋水仙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2、MMP-1及TIMP-1mRNA的表达MMP-1 mRNA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结果:MMP-1 mRNA mRNA的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D组与B组比较虽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E组与B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组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IMP-1 mRNA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结果:造模各组TIMP-1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三治疗组TIMP-1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 1),E组最低;抗纤软肝颗粒治疗组均低于秋水仙碱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病理学观察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以及抗纤软肝颗粒治疗组与秋水仙碱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电镜下,模型组肝窦内皮窗孔消失,内皮下有完整的基底膜形成。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肝窦内皮窗孔消失缓解以及基底膜形成程度的减轻,抗纤软肝颗粒治疗组减轻最明显。 结论 抗纤软肝颗粒能促进MMP-1的表达,抑制TIMP-1的表达,促进胶原的降解,能有效抑制Ⅳ型胶原、LM的生成和沉积,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博士学位论文理变化,使肝窦内皮窗孔消失缓解以及墓底膜形成程度的减轻,从而减轻肝窦毛细血管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