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发育行为障碍,同时也是影响学龄儿童的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其核心症状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患儿会存在明显的学业不良、与家庭成员以及同伴之间交往不良等问题。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多动/注意缺陷混合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冲动为主型三个亚型。其患病率报道为3﹪-9﹪,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10﹪-60﹪病例可以有部分或全部症状持续到成年期。
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ADHD通常共患其它儿童期精神疾病。外化性行为障碍(包括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内化性行为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是ADHD患者最常见的共患障碍。有些共患病甚至可以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并且可能会引起一些更加严重的精神行为问题。最近ADHD的共患病成为研究的热点。ADHD同它常见的共患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共患病会显著影响ADHD的临床表现,诊断,预后和治疗。一种共患病的出现可能会增加ADHD患者出现另外一种共患病的危险,考虑到共患病对ADHD本身和整体功能的潜在影响,早期发现、早期评估和干预治疗ADHD及其共患病显得尤为重要。有关ADHD共患病的一些研究由于样本来源和评估方法以及文化传统等不同的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
随着对ADHD及其共患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一些简单有效的标准的评估方法已经开始应用于ADHD及其共患病的临床和社区流行病学研究。行为评定量表是一种从父母和老师那里获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临床和社区研究的一个有效的工具。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Yanderbilt ADHD Rating Scales)是依照ADHDDSM-IV(The 4edition of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诊断标准制定的简单的评定工具,它包括Vanderbilt ADHD教师评定量表(The Vanderbilt ADHD Teacher Rating Scale,VADTRS)和 Vanderbilt ADHD家长评估量表(The Vanderbilt ADHD Parent Rating Scale, VADPRS)。家长和老师评定量表均具有很好的内部连贯性。它们不但可以用来诊断ADHD,同时还可以按照DSM-Ⅳ诊断标准来诊断共患的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障碍以及评定患儿的功能损害程度。这两个量表均表现出理想的效度和信度,并被美国儿科协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推荐应用。国内有关ADHD共患病的系统研究较少,尤其缺少一个有效的评估工具是进行ADHD共患病相关研究的主要障碍。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本课题应用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对ADHD儿童进行共患外化性和内化性行为障碍进行评定,以了解ADHD共患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障碍的相关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在临床工作中有对不同类型共患病的ADHD儿童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病例组患儿为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就诊的病例,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发育行为儿科学医生通过与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晤谈、临床观察、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并完成 Vanderhilt ADHD父母和家长评定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后确诊为ADHD。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或其它原发的精神障碍(如品行、情绪障碍、焦虑或分离性障碍)导致的多动或注意缺陷。符合入选标准者共224例,其中男205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0.8:1,年龄7岁~13岁,平均9.15±2.32岁。
2、对照组随机抽取广州市一所普通小学部分1~6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分别完成vADPRS和vADTRS问卷及一般情况调查表,排除未能完全完成问卷及通过上述两评定量表符合ADHD诊断的儿童,符合入选标准者共计326例,其中男217例,女109例。男女比例2:1,年龄7岁~13岁,平均年龄9.20±2.21岁。两组儿童在年龄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应用VADPRS和VADTRS诊断ADHD,患者,确定其临床亚型及共患病,筛查其学业和社交功能损害程度、家庭和学校教养方式的相关信息。应用vADPRS和 VADPRS筛查非ADHD的一般儿童患外化性行为障碍和内化性行为障碍类型、学业和社交功能损害程度、家庭和学校教养方式。
2、对不同临床亚型的ADHD共患病的类型分布进行比较。
3、对不同类型的共患病的功能损害程度进行比较。
4、非ADHD一般儿童和ADHD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以及ADHD组中不同的共患病儿童之间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进行比较。
5、考察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方式、ADHD临床亚型等因素对ADHD共患病类型的影响。
三、结果:
1、非ADHD组儿童的内化性行为障碍、外化性行为障碍及内化性行为障碍+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患病率均低于ADH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同时共患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的社交功能损害程度比共患内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及无共患病的ADHD患儿严重,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的社交功能损害程度比与共患内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及无共患病的ADHD患儿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共患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与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之间以及共患内化性行为障碍的ADHD患儿与无共患病的ADHD患儿之间社交功能损害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共患病的ADHD患儿之间的学习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5>0.05)。
3、非ADHD儿童接受正性家庭教养和正性学校教育方式的比率均高于ADHD儿童(P<0.05)。不同共患病类型的ADHD患儿的家庭教养方式之间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性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负性的学校教育方式与ADHD共患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P<0.05)。
4、混合型ADHD患儿(ADHD-CT)患外化性行为障碍概率比注意缺陷型(ADHD -PI)和多动冲动型ADHD患儿(ADHD-HI)高,ADHD-CT分别是是ADHD-PI和ADHD-HI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概率的4.76倍和6.25倍,即风险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负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患儿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概率是接受正性家庭教养方式的患儿的2.01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结论:
1、ADHD儿童比非ADHD儿童易患内化性和外化性行为障碍,混合型ADHD儿童相对于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冲动型ADHD儿童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风险增高。
2、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儿童比无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儿童存在着程度更为严重的社交功能损害。
3、接受负性的家庭教养方式的ADHD儿童患外化性行为障碍的风险增加。负性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负性的学校教育方式与ADHD共患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4、Vanderbilt ADHD评定量表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用于筛查ADHD及其共患病的工具。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实验大鼠模型,以急性心肌缺血诱发机体应激反应,观察结扎大鼠冠状动脉不同时点视网膜内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变化及酚妥拉明、艾司洛尔、吗啡、
基于新课改,教学模式开始不断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作为数学的启蒙阶段,在培养学生数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摘 要:学生们步入到高中阶段之后,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果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期间,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措施开展课程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师在教学期间的质量,同时还会影响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利于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需求,教师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将隐性分层教学措施运用到了相应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
摘 要:基于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要先分析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利因素,主要有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课下休息时间少;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注重理论性两点原因。然后采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多媒体和情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多样化教学 一、 引言 高中数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
目的:建立小型猪可控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健康成年小型猪10只,雌雄对半。胸壁左侧第四肋间切口开胸安置自制水囊缩窄器,建立钝缘支可控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术后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学科的入门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业布置。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和有意义的,并且应该具有挑战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来说,学生所感受到的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也不同,为了凸显小学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应该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处理。本文就如何将小学数学作业分层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