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习《内经》整体观中对心系理论的描述,并结合冠心病一并论述;收集相关《内经》条文,着重阐述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整个发病机理、治疗原则及后期康复,强调《内经》大气理论对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施治的影响;并例举医案及导师方显明教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经验,以体现后世医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方法:⑴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内经》有关“心”的条文,结合冠心病,阐述心系理论。(2)收集《内经》有关冠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条文,整理、分析其发病时间特点、病因、病机、治法原则、预后传变,及对病后康复的指导意义;并汇集有关大气理论指导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文献题录信息,予以分析。⑶例举相关冠心病心力衰竭医案,结合导师方显明教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经验,以体现后世医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亦是示例《内经》理论的具体临床应用。 结果:文献研究结果显示:(1)《内经》较详细的阐述了心系理论:心为五脏之一,为君主之官。其通过经络与肺、肝、脾、肾四藏,小肠、胃、三焦、胆、心包,舌、目、耳、鼻、咽喉,及手臂内侧、小指、肩胛等相联系。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藏神。心液为汗,目为之候,脉象微钩曰平,为阳中之太阳,于天地四时等相应。(2)《内经》言及8种心病,虽无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病名,但分析后发现“心痛”、“真心痛”类似于冠心病,而心力衰竭归属于《内经》“少阴厥”“肾病”、“水气客”“阳病”“阴胜”等疾病中。较为清晰的阐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时间特点、病因、病机、治法、传变预后和调适。揭示了冠心病发病主要病机是脏器虚于内(真阳、心阳、气不足或有血虚),寒饮、浊瘀痹于中。强调五脏相关,涉及六腑,关乎营卫、宗气。偶有宗气郁滞(胆、胃不通降,肝气不调达)所致的实证。病后传及五脏(心-肺-肝-脾-肾),最后及肾,出现大气陷下,阴盛阳衰而发心力衰竭,最终阴阳离决而终亡。其提出的大气理论对后世诸多疾病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的防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治疗注重在固护人体真元之气的前提下倡导宗气的重要、营卫气血的通调。其次须兼顾有形实邪碍阻气机,注重血瘀、水饮、痰浊的驱逐,可兼用(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小便、(去宛陈莝)活血通瘀涤痰的方法。病后康复强调了“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两大生理特点,结合现代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双心医学“模式等,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建议。(3)《内经》倡导辨证论治,异病同治,虽未单独言明冠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然其提供的整体辨证思路抓住了疾病的共性,通过对营卫、脏腑经络之气、宗气、元气的相关论述及五脏六腑相关思路,言明了一气周流的重要,揭示了疾病的传变和转归,深刻的影响着后世医家的遣方用药。导师方显明教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经验及其他医家相关案例进一步体现出后世医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结论:(1)《内经》对心系理论作出了详细的阐述。(2)《内经》较为清晰的阐明了冠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时间特点、病因、病机、治法、传变预后及康复措施。其提出的大气理论对后世诸多疾病具有指导意义,通过理论和临床文献的分析证明了大气理论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过后世医家的相关案例,及导师方显明教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经验,进一步体现出后世医家对《内经》理论的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