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逃离的生命归宿——论苏童小说的死亡主题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作为一个“说故事的好手”吸引了很大一部分读者的阅读并得到认可,特别是文学与影视广泛而深入地联系在一起后更是让这个看似腼腆内敛的男人成为影视导演中的红人。读罢苏童的绝大部分小说,心灵也受到一次次的震撼,特别是苏童对于死亡的描写让我感到无比绝望和感动,死亡作为一个文学母题也大量出现在苏童的作品中,因此我想以“死亡”作为一个切入点来系统地论述苏童的文学创作及在作品中表现的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本文以苏童小说的死亡主题为切入点,对苏童小说进行整体的梳理和研究,以综述苏童小说的几种死亡模式为起点,分析苏童对死亡主题的创作态度及他迷恋死亡写作的原因,结合作家身份及成长背景来阐述其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并从哲学层面上论述苏童的死亡哲学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对死亡主题在苏童小说世界构成的重要意义作了论述。第一章则从人本与文本的关系入手对苏章执着于死亡写作的创作动因进行理性的分析,包括童年经验、文革记忆和时代影响三个方面。第二章从死亡的模式及动因方面对苏童小说中的死亡主题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概括出了三种死亡模式,即自杀、他杀以及失踪或偶然事件导致死亡,并对这三种死亡模式的动因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三章对死亡的特征作了系统的论述,从血缘伦理色彩和意象标识两个方面对苏童小说中的死亡特征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其中血缘伦理色彩包括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及兄妹之间等等家庭关系的论述来探究死亡在苏童小说中的特殊意义,而意象标识则从物化意象和色彩意象等方面来探寻死亡的神秘色彩。第四章则对苏章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作了价值评判。余论部分则对苏童近年来逃离死亡主题向温情化写作的转型及个人评价。
其他文献
作为一位“70后”作家,鲁敏的小说里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同时也很少去迎合大众进行欲望化写作。鲁敏是一个关注社会平常人物日常生活的作家。在鲁敏的小说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与
疾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如何看待疾病,表现疾病与人类的关系,是文学家经常思考的问题。疾病始终伴随在人的一生当中,并被赋予太多的隐喻意义,成为一类重要的文学题材。而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乐土,给人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洗涤人类心中的邪恶,净化人的心灵,指引人走向真善美的至纯之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电子计算机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作为一位争议颇多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文学批评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原创诗歌,翻译和再创作了包括汉语诗歌、日本俳句,古希腊罗马诗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