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动物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理结构,容易受到农药的危害,早期发育阶段接触农药将对整个生命周期产生不利影响。拟除虫菊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手性农药,在水体中有大量检出,对非靶标生物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但目前拟除虫菊酯对两栖动物的发育毒性研究还不充分,其在两栖动物体内的生物富集过程尚不清晰。本研究选取联苯菊酯(BF)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T)为拟除虫菊酯的代表,以热带爪蟾为模式生物,使用环境浓度拟除虫菊酯开展暴露实验,研究拟除虫菊酯对热带爪蟾早期发育的影响,分析其发育毒性的对映体选择性,并进一步探索拟除虫菊酯及其对映体在热带爪蟾蝌蚪中的吸收和消除情况。拟除虫菊酯对热带爪蟾发育毒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暴露7天后,BF和LCT对蝌蚪具有一定致死性,两种拟除虫菊酯均会抑制蝌蚪生长和发育,使蝌蚪发育延缓、体长缩短,并且具有一定的致畸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将运动行为定量化,在低浓度、短时间暴露条件下,蝌蚪运动发生明显异常,显示了运动指标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本研究表明拟除虫菊酯对热带爪蟾具有较强的发育毒性,并为两栖动物早期发育阶段研究筛选出有效的毒性终点。拟除虫菊酯对热带爪蟾蝌蚪对映体选择性毒性研究结果显示,R-BF对蝌蚪具有一定的致死性、抑制蝌蚪生长发育,导致蝌蚪运动行为异常,而S-BF对蝌蚪并无毒性作用。(+)-LCT对蝌蚪的致死性、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以及导致行为异常的作用均较强,而(-)-LCT未见显著发育毒性。研究表明,拟除虫菊酯对热带爪蟾早期发育阶段存在对映体选择性毒性。热带爪蟾蝌蚪对LCT的生物富集研究结果显示,气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在蝌蚪中,LCT在蝌蚪体内快速积累,2μg/L LCT会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在蝌蚪体内持续积累,而20μg/L组蝌蚪体内LCT含量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并在吸收阶段结束时含量降至峰值的37.1%。消除阶段,蝌蚪体内LCT含量快速下降。液相质谱检测结果显示,LCT在水体中会发生异构化现象,在蝌蚪中也同样检测出LCT异构体的存在。热带爪蟾蝌蚪对LCT对映体的生物富集研究结果显示,拟除虫菊酯在热带爪蟾蝌蚪体内的吸收、积累和消除存在对映体差异。在积累阶段,(+)-LCT暴露24h后含量达到峰值,而(-)-LCT在6h就已达到峰值,(+)-LCT的峰值含量是(-)-LCT的2倍以上。消除阶段,蝌蚪对(+)-LCT的消除能力比(-)-LCT差。结合发育毒性的研究结果,蝌蚪积累LCT对映体能力越强,消除越差,对映体毒性则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