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沽源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冀北坝上高原中部,属冷温带半干早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寒冷干燥,自然植被差,风沙多,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多年滥垦、滥牧、滥樵,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十流失,生态退化严重,为农牧交错带典型脆弱生态区。近二十年来,生态建设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也深刻影响着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本文以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沽源县农用地利用的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的分析和农用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分析,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定性分析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为农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要素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确定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生态要素的权重,系统分析评价各个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将多个评价要素综合为一个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图层叠加,输出生态环境脆弱指数图。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农民家庭的入户问卷调查,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农户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本认知,对生态建设成效评价以及实施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他们对今后生态建设的建议和愿望,并共同探讨农用地生态适应性的途径和措施。结合坝上高原沽源县近20年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今后10年沽源县农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充分考虑科学技术进步因素,提出今后沽源县农业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的方略。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相关领域研究进展,重点是有关脆弱性的研究,介绍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是介绍研究区的概况;第三章阐述研究区农用地利用的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第四章分析农用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第五章阐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方略;第六章是主要结论与讨论,指出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