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遗民对杜诗的接受和阐释——以王嗣奭、钱谦益、金圣叹和傅山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杜诗学史上的一个高潮时期,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杜诗学著作。本文以王嗣爽、钱谦益、金圣叹和傅山四人为例,对明末遗民的杜诗阐释和诗歌创作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明末清初的历史和学术背景,着眼于遗民们的心态,对王嗣奭、钱谦益、金圣叹和傅山四位遗民作综合、交叉而深入的研究,并把他们的杜诗阐释和诗歌创作放在一起探讨,找出遗民诗作与杜诗的关系。论文不仅从中国传统诗学进行研究,且从当今学术界新的理论领域——符号学与阐释学的角度进行观察,通过详细论证,揭示钱谦益注杜的矛盾心态和以史证诗的无奈与苦衷,找出深层原因。同时,指出钱诗对杜诗“真脉络”的理解和继承。论文还对王嗣奭和金圣叹以意解杜的特点和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他们在注释杜诗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并指出金圣叹在诗歌创作上对杜诗的刻意模仿。此外,论文对傅山的性格、立场及其与傅山手批杜诗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傅证傅”,找出新证据证明《傅青主手批杜诗》出自傅山,并探讨了傅山诗作与杜诗的深层关系。论文最后从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出发,对四位遗民的杜诗阐释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
其他文献
王蒙小说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首先是小说的数量巨大,含纳的社会历史经验异常丰富。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小说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面镜子,王蒙本人是巴尔扎克意义上的“书记官”;由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