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壳体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597986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面积最大的陆相淡水湖盆之一。盆地上部沉积岩系主要由碎屑岩组成,沉积物内包含了大量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轮藻和孢粉等化石。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为我们还原晚白垩世温室效应在陆相的响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松科1井是世界上第一口陆相白垩纪科学钻井,其北孔获取了自嫩一段顶部至明水组的连续地层记录。本文以松科1井(北孔)岩心样品介形类化石的系统鉴定和统计分析为基础,共建立了5个介形类化石组合,自下而上分别为:(1)Cypridea gunsulinensis-Mongolocypris magna组合;(2) Cypridea liaukhenensis-Ilyocyprimorpha-Limnocypridea sunliaonensis-Periacanthella组合;(3)Strumosia inandita组合;(4) Talicypridea amoena-Metacypris kaitunensis-Ziziphocypris simakovi组合;(5) Ilyocypris组合,其中前4个介形类组合的时代大致为晚白垩世中期(Santonian)至晚白垩世晚期(Maastrichtian),而在明水组顶部发现的介形类Ilyocypris属在松辽盆地明水组中首次发现,其与轮藻化石Neochara和Grovesicahra属共生,它们均为古近纪繁盛的属,与大量晚白垩世的介形类特征分子和少量轮藻的孑遗分子共生,因此我们认为Ilyocypris bisculatasp. nov.的出现可能为古近纪开始的标志,但是在第5组合内共生有大量的晚白垩世的介形类化石,因此我们认为第5化石组合具有白垩纪-古近纪过渡色彩。根据介形虫碳氧同位素相关性的分析,我们得出: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整体上属于开放性湖盆,湖水可以外流;从四方台组到明水组二段中上部,碳氧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基本维持在2‰左右,从下而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到了明水组二段顶部335m附近,碳氧同位素同时出现较大负偏,与Ilyocypris出现层位相当,碳氧同位素组份在这一层位的变化及Ilyocypris的出现可能与K/Pg界线时期的环境演化有关。
其他文献
2015年2月1日由新华社全媒体、中国经营报主办,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食文化协会、职业餐饮网联合主办的“发现中国好食材暨中国餐饮企业品牌竞争力高峰论坛”在北京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加快粮食行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粮食行业实际,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
利用椭圆偏振仪、准稳态光电导衰减法(QSSPC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吸收光谱(IR)、反射谱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硅烷和氨气配比条件以及沉积温度对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所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一)环境教育的内涵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
以分析纯的元素硫和低品位氧化锌矿中所含氧化锌纯物质(ZnO)为原料,利用水热硫化法合成出立方晶系的ZnS多面体粉晶。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氧化锌纯物质硫化率的影响。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