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临床医疗发展的需要,中心静脉置管因其具有安全、简便、用途广泛、置管时间长等优势,减少避免了病人反复穿刺输液的痛苦,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外科、急救、化疗、血液透析及危重病人等。伴随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亦逐渐被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如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等。其中症状性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其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可能,不仅增加了医疗风险和住院费用,同时亦给患者和家属带来身心负担。本研究旨在对于中心静脉置管所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加强对中心静脉置管所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以便于临床更加安全、广泛、合理的选择和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疾病种类(良恶性)、预防性抗凝治疗等因素对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以期加强对中心静脉置管所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更加安全、广泛的选择和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围手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5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疾病种类(良恶性),置管部位,置管及拔管时间,有无预防性抗凝治疗,中心静脉置管时与拔管时的并发症等。所有患者拔管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象检查,并根据彩超检查的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阳性组和血栓阴性组。将血栓阳性组作为观察组,血栓阴性组作为对照组。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疾病种类(良恶性)、预防性抗凝等因素间是否有差异。计数资料单因素比较采用χ2检验法,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组收集患者154例,其中男性96例(62.3%),女性58例(37.7%),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59.24±15.18岁,导管相关性血栓阳性患者68例,血栓阴性患者86例,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44%。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共筛选出4个因素即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疾病种类(良恶性)与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有关(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发现性别、年龄、置管部位对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有显著意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率的比较(P<0.05有意义):男性是女性的3.007倍,P=0.004;年龄>60岁患者是<60岁患者的1.775倍,P=0.018;右颈内静脉置管是锁骨下静脉置管的3.808倍,P<0.001。结论: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并且伴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生率男性比女性高,年龄>60岁患者比<60岁患者高,颈内静脉置管比锁骨下静脉置管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