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CTU影像技术,将测量所得的皮质期尿石症引起的积水肾分侧肾皮质厚度与GFR(利用SPECT肾动态显像技术所测得)进行对比性研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方程,从而利用CTU影像技术,通过测量皮质期积水肾分侧肾皮质厚度用于临床上未行SPECT肾动态显像检查之前早期半定量的对分肾的功能做出评价,以及为尿石症引起的积水肾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甚至外科手术时机和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6年6月-2018年0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病区所收45例确诊为肾积水患者,对其行64排CTU检查,于皮质期测量积水肾分侧肾皮质厚度均值,并于2天内行SPECT肾动态显像检查,利用感兴趣区技术(ROI),计算机根据Gate法公式自动计算总肾GFR和分肾GFR结果。分析,积水肾单侧肾皮质厚度与其单侧肾脏GFR之间的相关性。将GFR≥34 ml/min作为单侧肾脏功能的正常值,根据SPECT肾动态显像检查,所测得的分肾GFR(参照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级标准)将90个肾脏分为3组:肾功能正常组(GFR≥34ml/min,34个);轻度受损组(20 ml/min≤GFR<34 ml/min,32个);重度受损组(GFR<20 ml/min,24个)。利用64排CT影像学技术,测量皮质期上述3组的分侧肾皮质厚度,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两种统计方法比较3组间积水肾患者肾皮质厚度的差异,并两两组间进行比较判断其有无统计学意义;应用Pearson法分析肾积水患者分侧肾皮质厚度与其分肾GFR之间的相关性,探讨64排CTU检查测量皮质期积水肾分侧肾皮质厚度对分肾功能的评价及临床价值。结果:1.泄阶段扫描显示输尿管梗阻所有患者,与包括手术和输尿管镜在内的临床结果相比,诊断率为100%。在本研究的45例尿石症患者中,梗阻性输尿管在第一次单次排泄期CT尿路造影中完全显示,97%的病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其余3%患者在第二次排泄期CT扫描后成功确认为输尿管梗阻。2.测量的90个肾脏的肾皮质厚度分别为:肾功能正常组肾皮质厚度(0.59±0.08)cm,轻度受损组肾皮质厚度为(0.38±0.06)cm,重度受损组肾皮质厚度为(0.25±0.06)cm。3.肾功能正常组、轻度受损组和重度受损组,三组的肾皮质厚度均值的差异(如表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皮质厚度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肾功能正常组与轻度受损组、肾功能轻度受损组与重度受损组、肾功能正常组与重度受损组两两之间的t值分别为11.59、20.09、8.17,P值均<0.01;三组间比较P值为0.00(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肾功能正常组与轻度受损组肾脏皮质厚度P值为0.000(P<0.05);肾功能轻度受损组与重度受损组肾脏皮质厚度P值为0.00(P<0.05);肾功能正常组与重度受损组肾脏皮质厚度P值为0.00(P<0.05)。4.肾皮质厚度与分肾GFR的符合率:将单肾皮质厚度>0.5cm定为正常值,以肾皮质厚度>0.5cm、0.3~0.5cm、<0.3cm作为评判肾功能状态的标准,与分肾功能状态GFR进行对照(见表2)。两种分组方法用来判断积水肾患者肾功能的符合率为86%。5.分侧肾脏皮质厚度(利用CTU所测得)与分侧GFR(利用SPECT肾动态显像技术所测得)之间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96(P<0.01)(如表3);分侧肾脏功能GFR对分侧肾皮质厚度的回归方程为Y=140.84x-20.63(t=33.75,P<0.01)。结论:1.泌尿系的CTU扫描检查对尿石症引起的肾积水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CTU测量增强期肾皮质厚度从形态学及解剖层面对整个泌尿系进行直观的了解,可对该侧肾脏滤过功能半定量的进行反应,因此对于尿石症引起的积水肾患者来说CTU影像学检查技术是评价肾脏功能(GFR)的有用指标。3.除去年龄影响因素,当分侧肾脏皮质厚度变薄时,其分侧肾脏滤过功能均下降,肾皮质厚度越薄则肾滤过功能受损越严重。4.对于尿石症所致肾积水患者,肾皮质厚度的测量对评价肾滤过功能可能更为准确,可根据肾皮质厚度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对单肾功能做出定量分析。5.SPECT肾动态显像对于尿石症引起的积水肾的分侧肾功能评价准确,灵敏度高,于此同时利用CTU测量所得的肾皮质厚度能够对单肾功能做出有效的评价,对于尿石症引起的积水肾患者,在无条件进行核医学检查的基层医院或者对于肾积水患者的早期,通过对肾皮质厚度进行测量从而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分肾GFR值,进而在肾积水诊断早期可以半定量的对分肾功能进行评估,对临床治疗方案甚至手术方案的选择都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