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的方法有很多。较小面积缺损可以直接于拉拢缝合。较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可选择游离植皮、胸三角皮瓣、颈肱皮瓣和游离皮瓣等。中等大小的组织缺损可以利用局部皮瓣和游离植皮修复。游离植皮术后局部易出现色素沉着及瘢痕挛缩。游离皮瓣术后较易出现皮瓣色泽质地不匹配和供区的功能障碍。局部皮瓣拥有较佳的色泽与质地匹配,能够获得较佳的修复效果,临床应用较为普遍。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时,可供选择的局部皮瓣种类较多,如斧形皮瓣、菱形皮瓣、改良菱形皮瓣、推进皮瓣等等。然而,选择哪一种皮瓣修复缺损才能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是整形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挑战。最理想的修复方法是用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斧形皮瓣属于一种旋转推进皮瓣,由Emmett最早应用于临床。当时的皮瓣呈三角形,除了拥有较宽大的皮下组织蒂外,还附带一侧皮肤组织蒂,外形似斧头,故命名为斧形皮瓣。皮瓣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皮下组织蒂。皮肤组织蒂根据手术需要可大可小,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术后瘢痕外形。该皮瓣主要用于面部小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随后,斧形皮瓣被逐步推广应用,主要用于鼻部、面部外侧区域和眼睑部等特殊部位中小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如鼻唇沟区、鼻根部、颞部和外眦部。近年来,双斧形皮瓣被成功应用于面颈部大面积组织缺损的修复。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斧形皮瓣可以修复面颊部各个区域中小面积的组织缺损,并能获得较佳的修复效果。面颊部重建的基本原则是参照面颊部亚美容单位分区,这项原则比较适合面颊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对于中小面积组织缺损,为了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应该尽量使手术切口分布在自然曲线内。面颊部的自然曲线主要包括皮肤松弛张力线(relaxed skin tension lines, RSTI.S)、皱纹线和美容单位分界线。在面颊部不同区域,自然曲线的分布特征不同,斧形皮瓣的设计应该有所不同。目前,斧形皮瓣修复面颊部中小面积组织缺损的应用原则并无报道。资料与方法1、手术方法利用内外眦垂直线,把面颊部分为3个区域:PⅠ、PⅡ、PⅢ。PⅠ主要包括眶下区内侧和鼻背侧面;PⅡ主要包括眶下区和部分颊下颌区;PⅢ主要为耳前区。参照面颊部不同区域曲线走向特征,在组织缺损一侧设计不同形式的斧形皮瓣,使于术切口尽量分布在面颊部自然曲线上。在PⅠ区域,皮瓣蒂部设计在鼻背侧面,“斧刃”缘在颊部延续到鼻唇沟。在PⅡ区域,皮瓣蒂部设计在烦部外侧,“斧刃”缘位于鼻唇沟。在PⅢ区域,皮瓣“斧刃”缘设计在颊部外侧,蒂部在内侧。术中患者均为平卧位,于术均在局部浸润麻醉(1%利多卡因,1:200000肾上腺素)下进行。沿设计线切开,达浅筋膜下层,根据组织缺损的需要可达深筋膜下层。自“斧刃”缘向皮瓣蒂部掀起,先采取锐性分离,到达蒂部时改用钝性分离。将皮瓣向组织缺损区旋转推进,根据缺损周围皮肤的张力缝合皮肤。皮瓣推进后通过“V-Y”成形缝合继发缺损。2、术后评估方法根据不同分区,患者分为3组:GⅠ,GⅡ,和GⅢ。比较各组患者年龄、缺损面积的差异。术后12个月,每位患者完成一份问卷,从5个方面调查患者对手术效果的评价:色泽匹配、质地匹配、瘢痕隐蔽性、术区外形和功能。患者在差、可、良、优4个级别中选择一项作为评价。通过Likert5点量表,患者对每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评分,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患者可以把具体意见写在问卷上比较各组患者满意度得分差异。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t检验分析不同分区之间患者年龄、缺损面积的差异;Mann-Whi tneyU检验分析不同分区之间各项满意度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而颊部组织缺损患者共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9~81岁。其中GⅠ组10例,GⅡ组11例,GⅢ组8例。病损病理类型:11例基底细胞癌,8例鳞状细胞癌,6例色素痣,4例血管瘤。组织缺损面积最小者1.5cm×1.5cm,最大者2.5cm×3.5cm。皮瓣全部成活良好。随访12个月~18个月,皮瓣色泽和质地匹配好,瘢痕隐蔽,术区无明显畸形,功能良好。未见病损复发。各组患者年龄及缺损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GⅡ组和GⅢ组的患者对所有调查项目评价均较高,GⅡ组2例患者反映皮瓣质地不如下睑皮肽柔软。GⅠ组2例患者认为皮瓣较臃肿,质地不如鼻背皮肤柔软;1例患者认为鼻背的瘢痕比较明显;2例患者在术后即刻出现患侧鼻翼的轻度歪曲,3个月后恢复正常,6个月时对外形仍不满意,12月后基本满意。满意度统计显示:GⅠ组患者对瘢痕隐蔽性的满意度较低,对其它项目的满意度较高;GⅡ组和GⅢ组的患者对所有调查项目的满意度均较高;对瘢痕隐蔽性的满意度,GⅠ组和GⅢ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8)。结论1、斧形皮瓣修复面颊部组织缺损要因地制宜。利用内外眦垂直线,把面颊部分为3个区域:PⅠ、PⅡ、PⅢ,在不同分区设计不同形式的皮瓣。2、该技术能够取得较佳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恢复,可以作为修复面颊部中小面积组织缺损的常用方法之一。3、该技术未应用于面颊部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未知。4、PⅠ区域组织缺损修复后瘢痕隐蔽性差,患者满意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