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观察手法整复外固定术和手术内固定术治疗B型踝关节骨折,客观评价两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原因,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减少骨折后期并发症。方法:病例来源为2013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昆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根据踝关节骨折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和病例排除标准,选取的30例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15例,釆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术,B组患者15例,釆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侧和骨折分型构成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组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估其骨折复位情况、肿胀消退时间、患肢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对两种治疗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结果:本临床观察30例病例,随访6-14个月,平均9.25个月。采用Leeds评分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的踝关节X线片:B1型及B2型两组比较进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P值分别为0.143、0.717,均>0.0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差异。B3型P=0.004<0.05。可知从X线上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B3型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手术组优于整复组。两组的肿胀消退时间经过t检验,P=0.119>0.05,具有统计学差异。AOFAS评分经t检验:B1型P=0.279>0.05,B2型损伤者P=0.131>0.05,无显著差异;B3型P=0.009<0.05,有统计学差异,手术组疗效好于整复组。两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采用t检验,t=-0.029,P=0.923>0.05,说明两组病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B1型及B2型踝关节骨折,基于“原始创腔”理论的手法治疗和手术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B3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较手法治疗疗效好。临床上对于B1及B2型踝关节骨折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临床观察可得两种治疗方法对踝关节骨折的早期疗效无显著差异。对于B3型踝关节骨折,具有统计学差异,建议行手术内固定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