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及意义

来源 :贵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在SCI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将105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模型组统一行T10脊髓右侧半切术(术后分为1d,7d,14d,21d,28d组),采用BBB法和Reuter法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大鼠SCI后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每次评分后即处死大鼠,灌注、取材,分别行HE染色及GFAP、MBP、S-100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检测SCI后GFAP、MBP、S-100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SCI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①BBB与Reuter评分:模型组大鼠麻醉清醒后即出现瘫痪及感觉功能障碍;术后7d神经功能开始好转,随着时间的推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4d~21d时后肢神经功能恢复较快;②HE染色:模型组术后1d可见损伤区域弥漫性出血,神经元变性、坏死;术后7d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4d~21d时囊腔形成,数量增多,内径增大;术后28d脊髓损伤处被瘢痕组织替代;③免疫组化染色:模型组GFAP及S-100蛋白表达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突起增多,术后14d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达到高峰;术后1d MBP表达明显降低,损伤区域内髓鞘破坏,结构疏松、紊乱;术后7d轴突间隙增宽;术后14d轴突间隙扩大,术后21d~28d髓鞘失去正常结构,空泡形成。④Western blot:模型组GFAP、S-100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均上调,术后14d最高;MBP蛋白先降低随后增高,术后14d增高最明显,三者变化趋势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⑤电镜:大鼠SCI后神经元肿胀,变性,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水肿,空泡变性。  结论:①成功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②SCI后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是影响SCI的修复和再生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童虫原代培养细胞、童虫、成虫体内的异源表达,以及电穿法在血吸虫基因转化中的应用。为转基因血吸虫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从小鼠体内和体外两方面,探讨LPS诱导的急性炎症组织中和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内HIF-1α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炎症组,炎症组采用卡介苗(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