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化弃耕地不同生态重建模式下土壤环境变化与评价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on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新疆玛纳斯河盐渍化弃耕地不同的种植重建模式,调查植被物种组成并测度其生物多样性,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的一系列土壤特性变化,从而评价不同种植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探讨弃耕地恢复重建的最佳模式,为绿洲盐渍化弃耕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如下:  1.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人工模式与补水模式条件下,含水量明显大于其它模式。土壤盐分差异较为明显,其中人工恢复条件下土壤盐分降低明显,分别比自然恢复、围栏封育、围栏补水条件下盐分减少38.6%、54.0%和29.6%。由于人为增加灌水,提高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降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  2.中度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植物种类15种,分属9科15属;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植物种类10种,分属5科10属,主要均以先锋植物一年生旱生、耐盐碱草本为主。弃耕地恢复过程中围栏禁牧、补播技术以减少人为破坏、提高种子萌发能力对植被群落重建起了关键作用,可作为恢复初期可选择的较佳模式,而干旱区弃耕地长期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仍然是关键因素。  3.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半人工及人工恢复模式下都较自然恢复模式有所升高。其中,芨芨草恢复模式下pH值最低为7.97;有机质含量最高为6.23g/kg,是自然恢复模式下含量的1.4倍;碱解氮含量最高为47.95mg/kg,是自然恢复模式下含量的1.5倍;速效磷含量最高为6.44mg/kg,是自然恢复模式下的1.1倍。结果表明人为辅助恢复模式,有助于降低盐渍化弃耕地的pH和电导率值,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使更加有利于种植农作物。  4.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不同人工恢复模式下林粮间作-粮的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1.6×106CFU/g,分别是苜蓿地、打瓜地和林粮间作林地的1.5、6.3和6.7倍,微生物量含量也最高。但从微生物熵的结果来看,苜蓿地恢复模式分别是打瓜地、林粮间作林地和粮地的1.2、1.1和1.6倍。表明苜蓿恢复模式下土壤碳的积累量最多,土壤中微生物碳的周转量较小;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处于碳积累的过程中,土壤质量在逐渐的恢复。  5.中度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地上生物量及地表植被多样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半人工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地上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人工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呈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呈极显著相关性。  6.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结果显示:林粮-粮>苜蓿>打瓜>林粮-林>芨芨草>补植>补水>自然弃耕,其中,林粮间作粮的恢复模式具有最高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57.793,是其它恢复模式的1.4-4.1倍,比其它不同恢复模式相比从整体上改善土壤质量状况。
其他文献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是植物体内核酸、磷脂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虽然土壤中磷素总量很多,但由于化学和微生物的强烈固定,大多数自然土壤中可溶性磷很低,限制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为适应低磷胁迫,植物在根系结构、磷吸收和体内磷周转利用等方面形成各种适应机制。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与模式植物,因此研究水稻对磷的吸收利用和转运机理以便更好的利用有限的磷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植物通过
关中平原是我国小麦的重要产地,该地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土壤,处于潜在缺锌水平,该类土壤的有效锌含量难以满足小麦籽粒富锌和改善人体锌营养的需求。目前,施用锌肥是用来提高土壤供锌能力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土施锌肥凭借其相对便捷的优势被认为具有重大的发展潜力。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土施锌肥虽然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锌的含量,但是由于石灰性土壤中较高的pH和碳酸钙以及低有机质含量等不良理化特性导致锌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建设,乡村生态旅游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假日旅游”的推动下,更呈现出良
本研究以皮山县骆驼蓬种子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对比的研究方法,从植物更新生态位的角度出发,在综合分析骆驼蓬种子特种及萌发条件的基础上研究骆驼
甘蓝型冬油菜用途广泛,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是我国主要的油菜种植类型。研究和了解其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利用规律对指导冬油菜科学施肥、发展油菜生产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两部分研究:(1)以华双5号与中油杂12号为代表,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冬油菜进行取样,取样后将样品分成不同部位,精确研究冬油菜物质积累和各种必须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为确定油菜合理的肥料用量及施肥比例提供理论依据。(2)
红壤在降雨之后形成的地表结皮,不但影响土壤产流产沙,也影响降水入渗、水分从地表蒸发以及土壤水分状况,并可能改变土壤水分循环。但地表结皮和土壤入渗的关系尚存争议,红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