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生命观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一经来到世上,每个人都会或早或迟、或多或少地引发对它的思考。人们对于生命的沉思自古以来皆因人而异,蔚为丰富多彩的生命思想。每个人都同时有着二重生命,或日生命的二种状态、二个层次,即形下生命和形上生命。形下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自然生命指人的肉体生命,社会生命指人的社会存在;形上生命也即精神生命,它统摄和贯穿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是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上思考,是生命最终的精神皈依。生命观因此就是对人的形下生命和形上生命这二重生命的观点与看法。本文便是对老子、庄子生命观的研究。
   论文首先分别从以上二个生命层次对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后继者、也是集大成者的庄子的生命观进行了研究。老子认为,因道生万物而来的人的生命作为域中四大之一是宝贵的,因此要“贵身”,但并不是刻意去奉养厚生,只循着自然的“清静”态度待之即可;身处社会,处世接物亦须遵从天道自然规律的启示,少私寡欲、谦卑不争、虚怀若谷、敦朴雍穆、柔弱胜刚强等是为社会生命的轨则;天地的运行是如此的自然而然,生命亦应效法这种自然精神并以此作为精神的最终归宿,老子对这种自然精神名之日“虚静”(或清静)。庄子对人的生死持“安生顺死”的洒脱态度,无论全躯或者残形,都只需因其固然而做到享尽天年;与世俯仰,要在无心无情,保存好生命内在的自发的东西,不受任何外物所影响;生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的生命,其精神旨趣只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已。论文随后认为老子、庄子的生命观都有着一种天地情怀的祈向,他们眼中的生命已经超出了仅仅从属于家庭、社会、国家等的有限范围,而是把生命纳入更加广阔的天地自然背景中进行审视与叩问。最后,在与老子、庄子分别并世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的生命观比较后得出自然这个老、庄道家生命观的主题和社会这一孔、孟儒家的生命观主题。老、庄道家的生命观有见于生命与自然的应然、必然和本质联系,却忽视了生命其实本质上更是社会性的生命。这也是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屡遭后人批评的因为。
其他文献
艺术语言风格系统化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衡量其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尺,在人类社会对个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包容的大背景之下艺术家的风格个性化变得十分重要。艺术风格的出现、发展、转变、成熟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的过程,通常形成一种艺术风格是受多种因素所影响,一方面,清晰的艺术风格需要建立在纯熟的掌握和运用不同创作技法的基础之上,以防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发生掣肘的情况;另一方面,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内涵、地理肌理等
学位
“形”与“意”在国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对中国花鸟画中“形”与“意”的深入分析从而使概念更加的具体化,通过对李际科学艺历程、艺术风格以及艺术思想的研究,对花鸟画中得“意”忘“形”与得“意”重“形”两种不同的意形观进行解读,进一步对优秀艺术家所具备崇高的精神品质及艺术修养进行探讨,望能对当下花鸟画艺术的传习者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五个章节,以李际科为例对中国花鸟画中的“形”与“意
学位
民营美术馆作为一个社会公共机构介入到生活中,就必然会和周围社区的公民发生关系。官方美术馆由于诸多原因,它的管理模式很难进入到“社区”,而新生的民营美术馆却焕发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介入“社区”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公民在媒介交流上更加自由和开放,以一种主人翁的形象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其民主性进一步增强。在介入过程中,情景主义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透视法作为欧洲传统视觉艺术的核心基础,其运用推动了西方传统艺术的发展。中世纪时期透视空间的平面化趋势,是古希腊罗马时期不精确的、经验化的三维空间向系统的三维透视空间转变的必备阶段。文章运用符号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画面空间构建机制发展的梳理,对透视法背后的象征意义--西方文化的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究。  中世纪时期,透视法发展历程引发了对艺术与科学关系的
学位
宋代格物论是宋儒为了捍卫儒学主流学派地位,由《大学》中发展出的修身学说。格物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哲学思想由抽象的天人关系转换为具体的人伦观念,对宋代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加之宋儒提倡用格物论来实现修身养性的目地,使得宋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格物论的影响,作为受思想影响的绘画实践也与格物论产生了联系。另外宋代推崇的文治政策与其他复杂的原因,使得宋代形成了有利于艺术发展的社会氛围,知识分子
学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乡村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进一步聚焦三农问题,旨在促进乡村保持快速发展。党和国家为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乡村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这一举措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关于乡村旅游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各地政府顺势而上,将丰富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相结合,促使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也逐渐把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成吸引外
学位
红色题材水墨人物画是一个具有独立研究价值和美学意义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感召下,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题材的美术创作,来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以此颂扬那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物或事件,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以其创作数量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而自成体系,备受研究者瞩目,也为笔者论文的研
学位
本文以水墨山水画法度和人情两大主题展开讨论,在山水画史中法度和人情是随时代演进而不断丰富变动的观念,所以在本文中笔者更多的是将研究的时间段集中在五代北宋时期,这有利于以五代北宋的断代时间段内去清晰的界定法度和人情的具体内涵。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中讲法度,笔者以画家荆浩为研究对象,分析荆浩绘画作品《匡庐图》及理论著作《笔法记》,具体的指出法度的两层含义:一是具体实践引导出的造型方式在山水画中表现为
学位
2013年以降我国《中华诗词大会》《传承者》等一批文化类节目起兴并迅速走红,《中华诗词大会》明确以“寻文化基因”为旨归、《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提出“书写的文明传递”,《传承者》则主张“让经典再度流行”等。上述节目的霸屏热播,成为文化记忆媒介重构的鲜活样本,也成为文化记忆理论所提及的“记忆的技术性以及文化性的媒介”的有力注脚。在崇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语境下,观察我国综艺节目高度自觉的“文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影视艺术发生很大变化。在网络资本与政策支持下,网络剧不断摸索、尝试,从不成规模的小制作逐步走向精致、高品质的大制作,并成为一种大众认可、形式稳定的节目形态。2014年,以《暗黑者》为代表的独具标志性的网络刑侦剧开启了一次集中喷发,并保持了超高的点击量与话题度。在此之后,《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先后完成海外播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