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剧,日益严重的老龄化使得农村养老难的问题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在养老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一种自下而上的新型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整合了农村养老资源,重新赋予老人社会责任,以低成本、覆盖广的特点打开了农村地区养老新局面,创新了农村养老方式,并在全国大范围的农村地区实现了推广。为挖掘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追溯了互助养老的演进历史,介绍了在我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互助养老思想,以及从古至今的几种养老方式。作为一种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幸福院成为了互助养老的主要载体。笔者以内蒙古B镇互助幸福院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B镇互助幸福院运行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推行效果不佳、后期发展疲软、模式认同率低、权责划分不清、互助形式化等致使该模式后劲发展不足的问题。经过分析,笔者总结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管理理念滞后、资金支持不稳定、传统孝文化根深蒂固、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互助服务缺少规范化保障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从重塑服务管理理念、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尊重国人文化心理特质、强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提升互助服务意识和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立和发展农村地区互助养老长效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