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学领域对旁观者干预的研究并不多,也几乎没有研究关注该语境中的身份歧视现象及旁观者对身份歧视的回应。因此,本研究从语用学视角分析旁观者干预中的身份歧视现象,着重探讨旁观者对身份歧视的回应,从而挖掘出人际交际的潜在规范。本研究的身份歧视指的是因他人的社会地位、年龄、身体或精神上的残缺等而对他人表现出不友好的不理性的态度。本文基于来自广东卫视的隐藏拍摄栏目《你会怎么做》的语料,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Spencer-Oatey 2008;Spencer-Oatey and Franklin 2009)出发,致力于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作恶者是如何对受害者进行身份歧视的?(2)干预者是如何回应作恶者的身份歧视行为的?(3)为什么干预者会做出研究问题(2)中所发现的回应?根据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如下。第一,本文发现了作恶者进行身份歧视的四种方式:制造差异;剥夺受害者进入某地、获取某物或者竞争工作的平等权;进行过度的指责或者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取笑受害者。这些行为都发生在公众场合,而且作恶者做出此行为都仅仅因为受害者低下的社会地位或职业、过高的年龄、身体上的残缺等。这些不道德行为通常会引起旁观者的干预,因此,基于研究问题一的发现,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干预者对这些不道德行为的回应方式。研究发现干预者回应作恶者的身份歧视行为的方式有六种:宣称与受害者的同一性;为受害者争取平等权;强调中庸原则;指出作恶者对受害者造成的面子威胁;为受害者争取关心与理解;为受害者争取尊重。第三,基于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及干预者的回应方式,通过探讨干预者作出评判的依据,研究共发现了五种主要的人际交际的潜在规范:尊重;平等;中庸;面子;关爱与理解。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需关注这些规范,以免带来人际冲突。总的来说,本研究的贡献如下。首先,本研究通过挖掘旁观者干预中所体现出来的人际交际的潜在规范,简单地涉及了礼貌研究中的前沿议题:道德秩序。并且为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可行性与广泛性提供了一定的理据,同时也为该理论带来了一定的创新。其次,本研究基于中文语料发现了中国社会普遍遵守的人际原则,对语用学的本地化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最后,本研究也给现实生活中的旁观者在干预决策上带来了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