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但置钉不当仍然是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术后螺钉松动仍然是该技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但目前腰椎导航手术大多需要作另外的切口将示踪器固定在患者棘突之上。本研究旨在比较将患者示踪器固定在棘突上的导航技术、采用自由臂将患者示踪器固定于脊后皮肤之上的导航技术以及传统“C”型臂X线机辅助置钉技术在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置钉准确性及安全性,并分析术后1年螺钉松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3月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腰椎疾病患者68例,按完成手术辅助技术的不同分为三组:传统组25例,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完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棘突固定示踪器导航组(导航组1)22例,导航系统的患者示踪器固定在患者棘突上,在术中三维导航技术辅助下完成螺钉的置入;自由臂皮肤固定示踪器导航组(导航组2)21例,患者示踪器利用特殊自由臂固定于脊后皮肤表面,同样在术中三维导航系技术辅助下进行螺钉的置入。搜集各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记录并计较各组患者术中平均螺钉置入时间、术中钉道调整次数、术中射线投照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选择术后CT来评价三组病例的置钉情况,并比较三组病例的置钉准确程度;根据术后1年复查X线及CT来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及螺钉松动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关系。结果三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骨密度、病种、体重指数、是否经皮置钉、是否使用万向钉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螺钉松动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4.0%、18.2%、14.3%,68例患者总发生率为19.1%。在术中钉道调整次数、术中射线投照次数、置钉准确率及安全率方面来分析,导航组1、导航组2较传统组有明显优势(P<0.05),导航组1与导航组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平均螺钉置入时间、椎间融合情况、术后1年螺钉松动发生率方面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综合分析68例患者术后1年的螺钉松动发生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骨密度、术中钉道调整次数、椎间是否融合与术后螺钉松动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性别、体重指数、是否经皮置钉、是否使用万向钉、术后支具保护时间情况、术后过早过重活动等情况与术后螺钉松动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骨密度、术中钉道调整次数是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三维导航技术能显著提高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中自由臂皮肤固定患者示踪器的方法并未降低导航系统的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患者骨密度、术中钉道调整次数可能是术后螺钉松动发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