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蜡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表皮覆盖有一层蜡质,这层蜡质能够防止表皮非气孔性失水、抵御病虫害的侵害,在小麦抵御干旱和病虫害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小麦蜡质合成通路及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和发掘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田间观察发现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的表皮分别为光滑无白霜和白霜状,这可能预示着二者在蜡质含量和成分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极有可能是由于二粒小麦B基因组引入而产生。因此,本文对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叶和穗表皮蜡质的差异进行了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Mass Spectrometer,GC-FID/MS)分析,并对以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材料进行了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分析。利用大麦上新发现的蜡质合成基因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搜索,分析了同源基因的关系;此外,还研究了胚龄、低温预处理、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浓度、细胞分裂素浓度对一粒小麦幼胚组织再生的影响,为后续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不同器官蜡质的研究发现:一粒小麦的叶片和颖壳、二粒小麦叶片三者的蜡质组成相似,均以初级醇(57.28%-72.32%)为主,其次为烷烃(11.12%-23.92%);一粒小麦叶鞘中烷烃(49.98%)含量最高,其次是初级醇(19.99%)和二酮(15.02%);二粒小麦颖壳和叶鞘中均以二酮(90.13%、86.04%)为主,然后是烷烃(2.35%、5.35%)和初级醇(2.92%、3.96%)。2.对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穗发育过程蜡质成分及含量分析发现:随生育时期的推移,二者蜡质积累量逐渐增多;一粒小麦中C26醇比例逐渐下降,C29烷烃比例逐渐升高;二粒小麦中β-二酮的比例先升高后下降,OH-β-二酮的比例先下降后升高,C29烷烃比例逐渐升高,初级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随生育时期的变化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穗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不断变化,且在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中引起蜡质含量变化的物质存在差异。3.对二粒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叶片蜡质的研究发现:随着二粒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蜡质的总量逐渐积累;初级醇为蜡质组成的最主要的部分(76.49%-80.20%),烷烃(7.52%-10.15%)其次;初级醇和烷烃的比例随二粒小麦生育时期的变化逐渐下降,而二酮的比例却显著上升。说明随生育时期的变化二粒小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不断变化。4.对蜡质晶体的研究发现:二粒小麦的颖壳和叶鞘表面为棒状晶体,一粒小麦的叶片、颖壳、叶鞘和二粒小麦的叶片表面为片状晶体;一粒小麦抽穗第1天颖壳表面无明显蜡质晶体存在,二粒小麦从抽穗第1天起就有蜡质晶体形成,表面的蜡质晶体始终很密集;一粒小麦颖壳表面的晶体最为稀疏,其次为叶鞘,叶片表面蜡质晶体最密集,二粒小麦颖壳、叶鞘和旗叶表面的蜡质晶体均比较密集;二粒小麦叶片返青期到抽穗期蜡质晶体逐渐变得密集,灌浆期叶片表面晶体较抽穗期变稀疏。说明在一粒小麦不同器官蜡质晶体形态相同,而二粒小麦中不同器官蜡质晶体形态存在差异,并且随生育时期的变化表皮蜡质晶体密集程度不断变化。5.在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分别得到1个与大麦二酮合成相关基因CER-U相似度较高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9.9%和90.2%;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得到1个与基因CER-Q相似的序列,相似度为88.8%,一粒小麦中未得到相似序列;一粒小麦中得到与基因CER-C相似度较高的序列3个,相似度分别为85.2%、71.7%和64.3%,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相似度较高的有2个序列,相似度为82.9%和88.7%。筛选得到了可能调控二酮合成的候选基因。6.对一粒小麦幼胚培养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扬花14-16天的一粒小麦幼胚为外植体愈伤诱导效果最好,此时出愈率最高(95.53%-98.34%),而且对外植体来源的幼穗进行低温预处理(4℃处理)0-3天。培养基以MSE3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基中宜添加2.0 mg/L的2,4-D和0.5 mg/L的ABA,分化培养基中宜添加0.5mg/L6-BA和0.25mg/L的IAA。初步构建了一粒小麦幼胚的再生体系。
其他文献
历年来,降雨型红层滑坡在四川境内频发,斜坡结构特征、区域气象特征以及砂泥岩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是控制降雨型红层滑坡的主要因素,这类滑坡常常表现出突发性、隐蔽性、持续破坏特征,影响较为显著。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采书组滑坡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详细调查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室内试验分析得出滑坡区砂泥岩力学特性及长期饱水条件下的流变特性,通过UDEC软件还原滑坡在降雨及流变作用下的形成演化过程,采用Geo-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难治性疾病,在疾病谱顺位中恶性肿瘤己成为第一位的致死性疾病。目前,化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为探究生物质热解液的抑菌效果及其在绿色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中的应用,以生物质热解液为试验材料,壳聚糖为辅助材料,从腐烂的苹果梨果实上分离提取的苹果梨扩展青霉为供试菌种,
本论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为大戟科大戟属药用植物的研究概况以及大戟属植物千金子的研究进展;第二章是实验部分,对河北产的千金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
敌草胺(Napropamide)又名大慧利、甲萘胺或萘氧丙草胺,化学名为N,N-二乙基-2-(1-萘氧基)丙酰胺。敌草胺是一种选择性芽前土壤处理剂,可以杀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马唐
毛桐(Mallotus barbatus)属大戟科(Euphorbiacea)野桐属(Mallotus Lour.)植物,主要分布区在我国广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毛桐的根用于治疗肺热吐血、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既丰富又神秘。自然界赋予了各种生物不同的形态,特别是动物界,每个动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自然界的动物广泛都存在着性二态特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无脊
目的论文选取阿尔兹海默病(AD)核心生物标志物淀粉样蛋白寡聚体(AβOs)为目标物,以AβOs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面临的适体构型简单、传感策略陈旧、特异性和灵敏度不理想等问题为切入点,从适体特殊结构设计和调控/放大电学检测信号等方面着手,建立系列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简单快速检测AβOs的新方法,为生物样本中痕量物质识别及定量检测提供高效、准确的方法学基础,为低浓度不同聚集形态的Aβ检测提供新思路。方法
从天然药物中寻求新型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药物一直以来都是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合理的对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进行结构修饰,是研发新型抗AD药物的有
聚酰亚胺(PI)是一类综合性能比较良好的高分子材料,它拥有优秀而稳定的理化性能,如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以及力学性能。然而高新科技的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聚酰亚胺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