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短贷长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其业务本质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高风险特征。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注意力集中于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上。针对流动性风险“小概率”和“破坏强”的特点,压力测试技术的适用性得到了多方肯定并且正在崭露头角。近年来,国内银行业开放程度不断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确定性正逐步提高,并不能排除国内流动性出现短缺的可能。通过压力测试为代表的风险监管手段来提前预防潜在事件对银行的影响、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本文在总结现阶段我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代表性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实务,在阐述流动性风险执行步骤的同时,具体探讨在每一步骤下可选取的分析方法,最终构建起既符合理论逻辑又可供我国银行发挥创造性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用框架。文中对现阶段学术界通常采用的压力测试建模方法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的基础上,引出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创新性。在实证部分,本文选择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和除平安银行外的全国性上市股份制银行分别组成四行样本和股份制银行样本,由对流动性风险成因的分析导出不良贷款率等11个指标作为风险因子原始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分别构建压力测试模型、提取公因子变量、得出流动性综合得分评判式。将历史情景法和假设情景法结合后,设定三个压力等级,通过参照美国金融危机下的银行业表现和我国银监会的相关规定模拟出未来流动性危机产生时风险因子们的表现来量化冲击,代入模型之后,最终得出不同压力等级下的流动性评分。通过观察四个公因子的赋权和在不同压力等级下的表现可以对影响两样本流动性的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由标准化后的总得分和标准化总得分的变动值可以对两样本银行在不用压力情境下的风险承受力进行评价。本文实证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经济环境变动是影响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的首要因素,而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流动性则主要受政策性经济变量的影响;2012年年末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在假设的危机情境下,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更突出;宏观经济下行对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冲击更严重;银行自身因素对流动性影响弱,但仍需注意隐藏的不确定性。由此便完成了对多指标压力测试模型的构建和我国不同规模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抗风险能力的对比分析。此外,文章还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这些问题对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的改进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在总结本文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