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治疗老年人群中KOA终末期最有效的方法。然而,TKA术后术侧肢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导致疼痛加重、卧床时间延长、行走功能恢复慢等,最终影响TKA的手术效果。文献报道导致TKA术后肿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外少有文献报道关于TKA术后隐性失血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目的观察分析初次TKA术后HBL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为TKA术后肿胀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间因KOA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123例。按照TKA术后有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组,20例)和B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组,103例)。通过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的变化值来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测量患膝术后1~7天髌上及髌下10cm周径,来计算髌上及髌下10cm周径变化值D-up及D-down。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BMI、输血例数、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析两组术后1周内隐性失血量、髌上及髌下周径的变化值发现,术后第3~5d初次实施TKA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达到顶峰,术后3~5d髌上10cm周径变化、髌下10cm周径变化也达到最大状态,隐性失血量与髌上、髌下10cm周径变化趋势大致吻合;3.通过两组间隐性失血量与肢体周径变化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在无血栓组中隐性失血量与术侧髌上及髌下10cm周径变化值均具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隐性失血量、髌上10cm周径和髌下10cm周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无血栓组通过回归分析显示,初次接受TKA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对肢体周径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次TKA术后的3~5d内应持续关注患者血色素的变化情况;2.患者下肢肿胀程度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HBL会加重下肢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