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人,是19世纪现代派的先驱者,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开山鼻祖。
他早年的创作主要是写艺术批评,他笔锋犀利、见解独到、剖析深刻。在创作上他深受浪漫派的影响,但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拓了新的审美维面,给当时的文坛和社会以极大的震撼,也带给世人新的思考。这一切的发生就是以他诗集《恶之花》的面世开始。
波德莱尔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社会转型早期,传统的价值观正在丧失,而新的价值观又未建立。波德莱尔较早的感受到现代性的冲击,对现代化带来的精神消解和物质膨胀感到愤懑又无奈,他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进行了新的尝试,试图在历史的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本文从对波德莱尔的生平考察和理论的梳理及部分有关作品分析入手,结合有关波德莱尔研究中的相关代表性文献,寻绎现代性转型时期的中国是怎样遭遇、接受并在20世纪后半期为什么会又再掀波德莱尔研究热潮的内在原因,以及波德莱尔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性社会文化转型和突围的深层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