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多排螺旋CT灌注及多模式MR成像初步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较为常见,致死率较高,幸存者多伴有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CVS)是SAH的常见并发症和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目前仍无效果确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虽然CVS病理生理学机制研究已有所进展,且尼莫地平和“3H”疗法应用后,临床预后显著改善,但CVS和迟发性局部缺血性神经损害(DIND)的进程仍然没有改变。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灌注及多模式MR成像,探讨SAH后兔脑组织微循环与水分子弥散等的改变及上述两者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SAH后继发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和方法 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5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n=10),B组(SAH组,n=24),C组(假手术对照组,n=24)。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根据观察方式和时间点的不同,B、C两组动物又分别再分为CTP 5min、15min、30min、60min、90min和ADC连续观察组6个亚组,每组4只。CTP组动物于首次和二次注血/注水后5min、15min、30min、60min、90min分别行CT灌注扫描,ADC组动物于注血/注水后每隔10min行一次DWI扫描,连续观察90min,其间同时获取常规T1WI、T2WI、FLAIR及脑血管MRA像。在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两组动物又被随机分为D1、D3、D5、D7,4个亚组,每组6只,分别于二次注血/注水后第1、3、5、7天行常规MRI、DWI及CT灌注扫描。A组动物于MRI及CT灌注扫描结束后,B、C组动物于二次注血/注水后第1、3、5、7天成像结束后,立即灌注取脑,标本送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实验期间动物如有死亡,予以补充。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hRPE)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核因子kappaB (nuclear factor kappa
本文研究目的: 1.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空腹血糖的改变和脑梗死病变程度的研究,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 2.通过对急性脑梗死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在桥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06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
期刊
为使西藏蜜源植物得到充分利用,摸清其现状,采用野外调查为主、走访蜂农为辅的方式进行蜜源植物调查,咨询相关专家、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蜜源植物鉴定.初步确定西藏地区蜜
期刊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其组织抑制剂-3(TIM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患者的腹膜红色病变和卵巢巧克力囊肿两种异位内膜组织及同期在位内膜组织中的基因